“追溯供港水——东深工程对港供水五十周年”专题之三
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每天都要进行水质检测。
众所周知,供应给香港的水必须符合饮用水质量标准。
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广东省划定了供水水源地保护区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类保护区,并部署东江上游河源、惠州两市封山造林,实行水源生态涵养。
为了避免污染,源头的河源,东江流域的惠州和东莞等市更是主动放弃了不少发展经济的机会,为保护水质作出了巨大牺牲。
但从今天看来,这种牺牲换来东江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为沿线城市绿色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粤港两地一衣带水,互相支持,需要沿线城市做好“舍与得”的思辨题。
付出与舍弃▶▷
重大决策环保优先
重金投入源头护水
近日,笔者来到供港水上游最大的水源地——新丰江水库,供港水的水源主要来源于该水库,库容高达139亿立方米,相当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三分之一。水库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用于发电。2003年新丰江水库功能转变为以供水为主,发电服从供水。
库区面积240万亩,其中173万亩是林地。为了确保这个备用水源水质和库区的空气质量,新丰江林业管理局从2009年开始暂停砍伐天然林,当地林业企业1000多名员工需要重新选择工作,每年营业收入减少了500万元。库区原本有不少农民用网箱养鱼,这种养殖方式密度很高,饲料会污染水源,林管局2012年开始集中禁止网箱养鱼。依托水库,当地政府建设了一个万绿湖旅游景区,由于担心游客过多会污染水源,景区一直采取湖内游览,湖外吃住的规定……
各种努力换来了什么?水库水源质量由河源环境监测站监测,监测室主任欧志海每个月都会和同事开着小艇,带上水质与参数分析仪在库区采样,监测66项数据是否超标。他把分析仪放进水里十分钟,得出结果:全部合格。“这里的水,可以直接饮用。”欧志海说,从2007年开始监测以来,水库的水从来没有低于国家I类标准。
顺流而下,人们总能发现沿线城市的产业发展承担着别的城市不需要承担的责任。
东江流域面积占河源是全市面积的88%。河源各级党委政府实现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所有重大决策都以环保优先。
河源市副市长章权说,河源是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六成,全市还有十几万人没有脱贫,但是仍然婉拒了50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的重污染工业项目落户。严格禁止电镀、印染、皮革、造纸等污染项目落户。
河源市水务局副局长赖寿雄算了几笔账,河源本来经济就不发达,但是从2013年起每年拿出2000多万元用于东江流域环境保护。河源自筹6亿元,在全省率先开展林业体制改革和全面实施封山育林。河源市已经累计投入了23亿元用于水资源保护,2015年至2020年计划再投入33.5亿元,整治全市204条中小河流。
东江流到了惠州市,惠州市副市长黄树正说:“东江既是供港水水源,也是惠州的母亲河。保护东江是从政府到民间的共识。”
惠州环保重在从源头减少对东江的污染。惠州在每一个自然村安排一个保洁员,建成了2万多个收集点,定时搜集每家每户的垃圾,改变农民随手把垃圾丢进河道的习惯。惠州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亿元,在镇村建成246座污水净化厂。近年全市建成74座污水处理厂,城市布满了1500公里的截污管网,每天能处理污水148.55万吨。惠州严格监管东江流域采砂活动,环保部门最近三年出动执法人员10万余人次,立案处罚4126宗,处罚金额超过了1亿元,移交涉嫌犯罪的环境案件28宗。近五年,投入近80亿元整治了东江支流的淡水河和潼湖。而且计划在潼湖投入19.65亿元对水系做综合治理,打造生态智慧区。东江干流和一级支流沿岸的1000米范围是禁养区,区域内的居民不能养猪也不能养鸡。
惠州市环保局局长黄水祥把详细的统计放在笔者眼前:目前,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稳定保持在II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收获与机遇▶▷
绿色东江人人受惠
绿色发展动力强劲
但是从今天看来,东江流域生态因此得到的保护,才是经济有质量发展的基础。
因为保护供港水,河源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没有酸雨记录的地级市,全市江河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I至II类标准。
但是如何在保护中发展?章权说,河源利用生态环保的城市特色,打造中国旅游城市,近年旅游业每年增长都超过50%。好的生态也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依托。河源2014年GDP增速12.1%,位列全省第一。
居民也因此受惠。河源市东源县新港镇原来没有污水处理厂,以前生活和生产污水疏于管理,甚至排放至新丰江库区。库区环保的要求倒逼污水处理的力度。于是东源县2009年关停了一家水泥厂,通过政府投入加企业投资,原址建起全县首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年污水处理能力超过1500吨。县环保局副局长蒙毅说:“原来排入新丰江的污水现在被抽至处理厂,处理后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
笔者近日来到惠州市区的金山河,这里是一处环境优美、花香怡人的休闲胜地。住在金山河边的居民罗毅说:“来惠州11年,以前路过金山河要捂着鼻子走,现在这里成了我散步和跑步的绿色通道。”罗毅指的变化,是说金山河原来是一条堆满垃圾、异味浓重的河涌。但是这条河涌却连接东江支流西枝江。2011年底,投入10亿元,动工引入活水,铺设截污管道,恢复10公里河涌水流正常流动和自净。同时在河道两岸种上各色花卉苗木,建设亲水步道,并且开辟一个河边公园。金山河的巨大变化,已经载入惠州治水的史册。
“惠州还要投入100亿元,花5年时间整治市区14条河涌,全部要做到水清岸绿。”黄树正自豪地说,“环境和空气质量现在成为了惠州的招牌。”
笔者走在东莞现代化的城市中心,看见城市绿化完善,鸟语花香。“东莞感谢东深供水工程,”东莞市副市长鲁修禄说,过去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没有供水工程是留不下一条洁净的东江的。供水工程不但扭转了让少数人因污染获益导致多数人被动买单的局面,而且倒逼了城市环境保护,为经济转型预留了更大的潜力。现在,赶上经济发展快车的东莞有能力更好地保护东江,近年陆续投资87亿元推进水源保护和利用等工程。
从局部放眼全省,广东为了东江水完成了34.72万亩水源林改造,涵养了水土。
沿线各市县在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之下,相继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
跨界河流整治本来是责任最难明确的“老大难”问题,获益于东深供水工程,流域内20多条跨界河流全部得到了整治,水环境明显改善。
流域内恶臭难当的禽畜养殖场相继关闭,城镇生活垃圾都做了无害化处理。
1991年至今,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台了13个法规及文件以保护东深供水水质。一个省为一条河、一个工程专门颁布如此多的法规,在全国实属罕见。
就在2014年,中央拨付给广东的东江流域治理专项资金7.4亿元,是我省单个流域综合整治获得的数额最大的中央支持资金。
……
目前,东江水对香港供水占城市用水总量的75%以上;对深圳供水占城市用水总量的50%以上;对东莞沿线八镇供水占其用水总量的80%左右。水质达到国标饮用源水II类水质标准。
如今,笔者驱车走在东江沿线的大小市县,发现绿色的东江已经成为当地绿色发展带动经济转型的动力。
撰文:苏力 粤水轩 摄影:邹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