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育种梦” 田地里大写的小麦人生
未来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 杨佩颖)9月,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
10月,播种;冬春季,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初夏,授粉杂交、选择材料;盛夏,分类收获、晾晒;
7月,室内考种、室内选择和试验总结;
8月,试验安排;接着又回到第二年9月份的整地……
45年,每天都在大田的忙碌中这样度过,这就是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的人生。近半世纪以来,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小麦。从2亩试验地起步到千万亩推广生产,他用心播下希望的种子,用情呵护大地的丰收。
他选育的“西农979”,因冻害、抗倒伏、抗病害、早熟性、高稳产、高商品率等特性,累积推广面积近亿亩,累计增收小麦40亿公斤,新增效益59.5亿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把小麦当做自己的孩子
2014年6月的一个夜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接着风雨交加。数千斤实验小麦,还晾晒露天广场上没来得及收,使王辉教授心急如焚。
他不顾风雨奋不顾身的冲到广场上,希望把小麦转移,可是几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够。看到此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级的13名同学纷纷赶来,在2个小时内将所有小麦全部转移。
回想起那日的场景,西北农林大学的大学生张丽楠(化名)心有余悸,他说,“那天的风雨真的不是一般的狂啊,王辉教授对小麦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
这样的感受在王辉的四个女儿眼里早就习以为常,她们对父亲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你们是我的娃,小麦也是我的娃。”
1943年出生于陕西杨凌李台乡五星西魏店的王辉,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深切体会到了没粮吃、饿肚子的滋味。
“立誓学农业科技,让乡亲们不再饿肚子”,这个朴素的想法,让王辉选择了小麦人生,并且一走就是半辈子。
1964年,王辉考取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1973年起跟随我国一代育种大师赵洪璋拜师学艺。1977年,王辉便开始主持学校的小麦育种工作,“那个年代没地、没钱、没设备,靠的就是一腔热血。”在最初的育种过程中,整地、施肥、播种、管理、收获都是王辉一身扛,有时甚至把家人都叫上一起帮他干活。因为没时间回家,妻子和四个女儿就把在实验田里的“义务劳动”当做是一家人团聚。
王辉说:“培育一个品种根培育一个孩子一样,对待每个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的了解,类似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特征特性。”
有这工作的支撑,才觉得活得有意义
“一天不看见自己的麦子,我这心里就不踏实”
1991年王辉的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诞生,推广500多万亩。他开始有了课题、经费,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他带领团队采用常规优化育种方法,在优质、多抗的基础上,围绕大穗、小叶类型开展研究。
“西农1376” “西农979”“西农9718”等一个个小麦品种,在王辉的团队中相继诞生。历经18年选育的小麦良种“西农979”,终于在2005年通过国审,被农业部推荐为国家优质小麦主推品种,成为继“小偃6号”之后30年来,重振陕西小麦育种科研优势的品种。
而种子的推广也面临诸多困难,为推介良种,王辉曾背起种子,挤汽车赶火车,西走宝鸡,东到渭南,找当地的种子站、种子公司介绍自己的麦种,一次为等一个县农业局分管种子的副局长,而放弃早餐或午餐时间,但见了也只是寒暄一两句话,收效并不理想。
但是王辉并没有放弃,通过考察,大胆创新,他决定将“西农979”的陕西区域种子生产经营权授予公司运营。这一决定也使得王辉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良种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第一人,终于让良种真正进入市场,走入生产领域。
目前他培育的西农235、西农585等新品种正在进行区域实验和国家审定。因早年不规律的饮食和辛苦劳作,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需要打四次胰岛素。别人退休又是养生又是旅游,但在王辉看来,不干工作似乎就觉得缺了啥一样,有这工作的支撑,才觉得活得有意义,活得才有信心。
别人眼中的王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如今已经退休多年的王辉依然坚持活跃在育种一线。他说“我就感到自己的心愿没完全实现,总感到没有选育出了一个的的确确符合我心里面想象的新品种性状要求。”对育种的热爱和对小麦品种的高要求成了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根本就不管家,他一心光在他地里头干。” 和王辉结婚40余年的马桂霞,给他打了一辈子的下手,在马桂霞眼里,王辉就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但是为了丈夫的事业,妻子一直默默的支持他。什么扬花、授粉、杂交、接病、千粒重、穗粒数等等小麦育种上的专业术语,在马桂霞这个初中数学老师的口中已是如数家珍,却从没享受过和丈夫散一次步的浪漫。
王辉说:“育种是一个不断逐梦的过程,在优中选优,永远没有终点,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吴普特印象中,“王辉是淡泊名利,求实创新,在我的印象当中他几乎没有休息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种精神很感动我。”
“无论走到哪里,实验记录本总是像宝贝一样不离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赵普庆对未来网(公众号lovek618)记者说道,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一次王辉老师的实验记录本找不到了,全院的师生都帮他找。找到后,王辉老师激动地说,“多少年的心血都在这里,它比我的命还珍贵!”
在西农学子眼中,王辉是学校的名人,他的精神感动着一代代西农人,更是西农学子争相学习的榜样。2012年度王辉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
“育种周期长,想出成果很不容易,不能急功近利,得持之以恒。”赵普庆曾接受过王辉老师的指导,他说,王辉老师工作严谨、敬业,王辉老师能获得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对育种研究者来说是非常大的鼓舞。
“他做人非常低调,工作认真,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奉献。常常在田里一待就是几个月,平时在学校里也很少见到他。”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惠安堂印象中的王辉,惠安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王辉的奉献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和科研工作者们学习,学校将于近期安排部署王辉同志学习专题教育活动,用他的感人事迹、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鼓舞师生、引领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