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送转“土豪”频出新三板公司玩转市值管理

05.03.2015  19:25

  正值年报披露之时,新三板公司在分配方面“土豪”频出,并远胜过A股上市公司。其中,金正食品(832029)拟每10股转增90股,创造了新三板高送转新纪录。

  事实上,不仅仅是高送转,新三板公司还通过股权激励、限价减持、回购等多种方法进行市值管理。

  毛利下滑仍超高送转

  属于农副食品加工业的金正食品,此前名不见经传。

  据预案,金正食品拟以500万股本为基础,每1股转增9股(10转90),共计转增4500万股,转增后的股本变为5000万股,可谓是大手笔。但从盈利能力看,似乎有一定的难度。

  财务数据显示,2012年度、2013年度以及2014年1-6月,公司实现毛利润分别为4180.67万元、3173.51万元以及1032.23万元,主营业务产品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1.67%、10.29%和5.39%。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上半年,其净利润为-198.73万元。可以看出,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导致其整体盈利能力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据悉,该公司主要产品为冻鸭产品,其市场价格受多方因素影响经常波动。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的特点,金正食品的冻鸭产品与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比较,外观的区分度较小,使得该公司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而鸭系列产品同质现象严重,赚取的利润率不高,金正食品亦缺少自己的高附加值产品,现有产品只能在市场上赚取行业平均利润。从营业收入考量,可资对比的是,上市公司华英农业(002321)为目前鸭肉第一大加工企业,该公司2014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约8亿元,金正食品同期的营业收入则为1.9亿元左右,约为华英农业的1/4,差距较明显。

  高送转之中暗藏玄机

  分析人士指出,从财务情况看,“高送转”前提是必须有较高的未分配利润或者资本公积才能送股转股。而推出高送转方案往往预示着管理层对公司的业绩增长、市值管理充满信心。

  此外,高送转同时也是企业资产注入的需要。如果原来的“”股本太小,以后注入资产时很容易影响到股权分布结构,这就需要扩大股本。以金正食品为例,其转增后的股本将“暴增”至5000万股。

  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寿先指出,通过高送转除权,过高的股价会有所降低,股票市值变小后也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迎合了投资者喜爱投资低价股的偏好,可借此提升股票的流动性。此外,高送转能够帮助企业迅速扩大股本,这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种方式。

  或许正是基于此,新三板高送转纪录频频被刷新——金润科技本月中旬披露的10转25派10元的方案,送转比例超过了麟龙股份(430515)10转20派1.08元的分配方案,创造了新三板高送转新纪录。如今,该纪录又被金正食品以10股转增90股的方案打破。值得注意的是,金正食品在新三板挂牌刚刚一个月。

  对此,独立财经评论员宋清辉表示,高送转一般是新三板公司为了表明盈利能力强或者成长空间可期,但是一些公司出现如此超级的高送转也许别有目的,可能预示后续有融资需求,或为今后的转板做铺垫。因为若公司账面上现金较多而又不及时分红的话,未来定增等资本运作就可能引发市场质疑。

  此外,由于监管上有盲区,“乱象”并未得到遏制,高送转或存“内幕交易”。如A股市场上曾出现伴随高送转而来的大股东海量减持计划、配合机构炒作、业绩大幅下降等。如果投资者被突如其来的超高送转所迷惑,出消息就跟进,很可能落入“博傻”的圈套。

  或现“市值管理”热潮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三板实现了爆发式增长。随着新三板市场的扩容、交易活跃度的提升以及监管机构对投资者范围的放宽,新三板的投资价值日益凸显。

  不少市场人士表示,随着新三板市场交投的活跃,A股公司中常用的一些市值管理手段在新三板会逐步增多。同时,市场对于业绩好、高送转的题材也较为认可。从新三板公司来看,很多股东都是“自己人”,在扩充股本之前分红,当前股东可以尽享收益。从已披露年报的公司来看,不少新三板上市公司2014年度业绩增幅巨大,甚至翻几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事实上,诸多新三板企业筹划高送转,期望能进一步扩张股本,带来二级市场活跃度的提升。然而,股东惜售是目前做市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通过高送转可增加股票供给,同时可大幅降低股价,从而有助于增强股票的流动性。

  另外要注意的是,不仅仅是高送转,新三板公司还通过股权激励、限价减持、回购等多种方法进行市值管理。比如方兰德(830952)公告称,公司拟使用不超1800万元现金,在不超过7.3元/股的条件下进行股份回购,回购的股份将予以注销,从而减少公司注册资本。此举系新三板首例股份回购案。以上述金额、价格计算,预计方兰德此次至少可回购股份246.58万股,约占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3.65%。有分析人士表示,方兰德自去年8月挂牌以来,一直都没有成交记录,而通过这种回购的方式,无疑向市场宣布了公司自己的“心理价位”。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