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运行新常态
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前三季度GDP增长7.4%,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大,对经济运行新常态该如何理解?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经历周期性调整后经济 还能恢复到相对较高的增长,并能维持相当长时间;另一种则认为,资源要素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未来即使经过大刀阔斧地改革也难以回到 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经济增长将经历阶梯式的下降。这两种观点都能从日本、韩国发展经验中找到支撑。 社科院副院长李杨认为,新常态之所以“新”,就是在增速上与过去的高增长不同,而“常态”是指经常性现象,未来经济增速放缓、财政真 赤字出现、经济指标疲软将成为常态——这一观点更接近于上述第二种。 经历30多年高增长后,我国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从供给层面看,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公共服务等领域存在短板,但很多行业却面临严 重产能过剩;技术学习效率下降,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差距缩小后,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开始暴露;要素供应效率下降,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 三专业转移,经济服务化过程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加大,雾霾等极端天气频发已形成现实的威胁;国际竞争加剧,军事摩擦浮现。 与供给侧“负能量”的变化不同,需求侧正形成更长时间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就业保持稳定、居民收入持 续增长使消费保持稳定,全球经济恢复增长有助于出口企稳,而影响经济增速最主要的变量就只剩下投资。虽然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但没有再 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而是依赖优化投资主体、放开投资领域、深化投资机制改革、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投资这只“主引擎”更可持续。 新常态不是我国经济独有的现象。李杨说,与过去2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大稳定时期”不同,全球经济也进入新常态,表现为发达和新兴 经济体增长放缓,欧美经历去杠杆和修复资产负债表过程,全球经济再平衡,各国宏观政策非同步性加剧市场波动,全球治理结构重新调整。 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我国面临产能过剩、债务高企、城乡二元结构、房地产调整、金融乱象等诸多风险点,未来可期待的不是大规模放松货 币政策,而是通过改革的方式释放政策刺激红利。 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最新发布2014年秋季报告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3%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继续 保持在合理区间。预计2015年增长7.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左右。 社科院报告建议,在新常态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重在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重在定向宽松,主 动有效预调,通过逆周期和定向调控,促进结构调整,防范金融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