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逃港》作者陈秉安:逃港谣言源自惠阳良井镇大白村

16.06.2014  12:32
摘要:1987年6月20日上午,陈秉安接到一个电话,是深圳边防的朋友打过来的。陈秉安当时是深圳特区报社《深圳风采》杂志的一名记者。对方告诉他,沙湾检查站一下子涌来上万人,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出于职业敏感,陈秉安第一时间感到现场。他因此成为最早介入报道“6?20”逃港事件的记者之一。随后,他两次探访追溯逃港谣言的源头,前后跨度达8年。

        1987年6月20日上午,陈秉安接到一个电话,是深圳边防的朋友打过来的。陈秉安当时是深圳特区报社《深圳风采》杂志的一名记者。对方告诉他,沙湾检查站一下子涌来上万人,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出于职业敏感,陈秉安第一时间感到现场。他因此成为最早介入报道“6?20”逃港事件的记者之一。随后,他两次探访追溯逃港谣言的源头,前后跨度达8年。

        2010年,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秉安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公开出版,获得广泛好评。在一些历史研究者看来,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这部30多万字作品的问世,有着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这段此起彼伏规模宏大的逃港风潮,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  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做了一个深刻而令人心酸的铺垫”。

        不过,由于《大逃港》一书着重于再现建国后的大逃港历史是推动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因此对发生于改革开放后的“6·20”逃港风波并未着墨。听闻南都记者在寻找“6·20”逃港事件的历史细节,陈秉安在深圳蛇口的一家茶餐厅向记者讲述了引发数万人逃港的谣言如何生成与传播,背后有何深刻的历史动因。

        南都:“6·20”逃港事件发生第一时间,你就赶到了人员最集中的沙湾检查站,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陈秉安:黑压压的人头,田埂上,路边上,全站满了人。检查站初步预计有5万人左右,基本都是惠阳、惠东、惠州过来的,也没有边境通行证,都被堵在检查站外,有些人作势要冲关。然后就看到很多警车,架着大喇叭喊:“都退回去吧,没有通行证是不能进深圳的,香港也不会接受你们。”又说:“女王到香港,边境大开三天,这是谣言,是假的。”随着时间推移,有些人开始冲击铁丝网。那时,沙湾旁边已经有一些工厂,有来自江西、湖南的打工者,要是把他们也带动起来,那不得了。警方出动了上千警力,逐渐控制住了局面。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