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扬帆通海两千年”展览开幕 讲述古代广州与世界的故事

12.06.2017  10:23

岭南地区最早的海外舶来品——蒜瓣纹银盒、异域面孔的人俑、刻有海船纹的铜提桶……这些承载广州对外交流历史的文物可以从即日起,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广州:扬帆通海两千年”展览中看到,展览将持续至12月10日。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主线,以申报史迹点为纲,分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三个部分,展现了广州秦汉以来2000多年持续不断通过海路与世界交往的历史,这三个时间段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繁荣和鼎盛相对应。

展览汇集了广州、江门等地考古出土或博物馆征集的200多件套文物,时代涵盖各历史时期,既有来自域外的银盒、珠饰、玻璃碗、孔雀蓝釉陶瓶等奇珍异宝,也有产自各地名窑远销海外的“中国特产”——陶瓷器,还有反映古代水上交通技术的陶船、见证中外人员往来的胡人俑灯等。

本次展览的主要策展人之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易西兵表示,宣传推广是海丝申遗的重要工作内容,按照目前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要求,在做好本体的保护研究之外,也需要利益相关者、公众了解世界遗产的内容。“这200余件组文物汇聚一起,不仅共同呈现了一段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还讲述了古代广州与世界的故事。”易西兵说。

同时配合展览,广州海丝申遗办特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海丝申遗项目组专家赵云担纲主讲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和世界遗产专题讲座,从海丝主题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进行诠释。

据了解,广州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正式启动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成立申遗机构;2012年,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广州召开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广州被重新推举为海丝保护和申遗工作牵头城市。

广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志强表示,下一步,广州将在国家文物局的统筹协调下,服务于“一带一路”大局,强化牵头城市的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兄弟城市一起共同努力,用海上丝绸之路史迹讲好中国故事,并争取海丝申遗早日成功。

(记者李丹 通讯员谢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