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三峡移民常念叨的“亲人”

27.06.2014  02:14

  广东新闻网江门6月26日电 题:三峡移民常念叨的“亲人

  ——江门边防支队崖西所民警朱伟英

  作者 李健群 何富勇

  6月26日,广东江门市崖西边防派出所民警朱伟英冒着高温酷暑来到辖区的三峡移民村熊姨家串门,他是特地来问熊姨家里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两家虽然不是亲戚关系,平时却彼此都想着对方。

  “阿英,坐。”刚进门,村民熊姨便招呼了起来,那看似不经心的平常语气中,带着由内而外的“自家人”的亲近。

  “阿英和派出所的官兵们都是好人,所以村里的每一家人,逢年过节都喜欢叫上他们来小聚。我们在这边没什么亲人,他就是我们的亲人哪!”熊姨说这话时,望着阿英的眼神,就像奶奶看孙子般地疼爱。

  “他三天没来,村民就会问阿英到哪里去了。”熊姨的这句话,代表了移民村所有村民的心声。

  朱伟英所在的崖西边防派出所,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2004年7月,朱伟英从军校中的“清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毕业后,便到了广东公安边防总队江门台山汶村边防派出所。“在到汶村的途中,看着沿途的荒山,心里有‘拔凉拔凉’的感觉。”朱伟英说,但在基层呆久了,他慢慢喜欢上乡村的那份纯朴与自然,喜欢与村民打成一片。

  后来,朱伟英调至新会崖西边防派出所,并从2007年开始挂职担任崖门镇明苹村党支部副书记。在汶村工作时,为方便与群众交流,朱伟英花了1年学了当地方言,到崖西后,他又花了3个月时间学会了当地话。

  “担任明苹村支部副书记时,恰逢重庆市万州区的17户63名三峡移民落户崖门镇金堂里村的第3年,移民因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等现实难题,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朱伟英说,对此,他逐户登门拜访,并建议由派出所推动当地学校在移民村举办文化夜校,鼓励村民学广东话,“我主动请缨教他们广东话,就这样,慢慢地就和村民熟悉了。

  朱伟英等边防官兵不仅在情感上关心三峡移民,还努力地引导他们用双手创造幸福。“目前,17户移民已经有6户盖起了2层以上的楼房。”朱伟英说。

  为了帮助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朱伟英依靠派出所和上级支持,组织移民村的年轻人参加技术培训,并跑遍了辖区100多家企业,为他们牵线搭桥,使留村的青壮劳动力实现了100%就业。今年33岁的村民熊小军就是通过这种途径,成功进入崖门镇一家化工厂上班。

  年轻人学技术进厂,年长者怎么办?朱伟英和所里同事经过研究讨论,决定组织他们搞养殖业。“我联系了渔业办、农业办,与工作人员共同编印《甘蔗种植技巧》、《养鸽知识大全》等农业信息手册10余本,还组织专家下乡指导村民。

  朱伟英说,他亲手帮助6户移民建起养殖场,饲养鸽子、山鸡等,每户年纯收入达1万多元。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加入到养殖致富队伍中,目前,移民村已有16户村民建起养殖场,饲养种鸽1万多只、生猪500多头,人均年收入达8000多元。

  崖门镇地处新会、台山交界处,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省道麻阳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人、财、物流动频繁,治安形势较为严峻。为了保证辖区平安,朱伟英和同事牵头组建了一支由外勤民警、辅警、各村治保队和企业保安组成的巡逻队,分班、分组,按照“车巡加步巡”、“明卡加暗哨”和“警服加便装”等多种方式开展防控。同时,还积极发动民众参与自防、联防。

  为加强实时监控,朱伟英还争取镇委、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在辖区重点部位、重要地段及人流量大的区域,安装广角视频摄录设备,形成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治安防控网络。

  “老朱还挨家挨户走访,向我们宣传安全防范和法律常识。”村民刘德安说,因为经常有警车、警察在村里巡逻,小偷都不敢进村,“夜不闭户在我们这里可以实现。

  “村里的老人家,只要三天没见到他人,就会念叨他:最近怎么不见阿英(朱伟英)啊,是不是出差了?”村民熊林说,“他把我们当亲人,过年过节,会买小礼物、发利市给小孩,我家小孩生病了,没人带他去看病,我给他打电话,他马上带我儿子去看医生……对老人家也很尊重,也照顾,所以大家也将他当亲人,时常惦记着他。

  7年多来,朱伟英已帮助移民群众解决问题累计达2176次!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不仅让村民有信心把家安在崖门,而且把爱也留在了崖门。

  在今年4月全国公安边防部队首届“爱民固边感动边疆人物”评选中,朱伟英从全国18个沿边沿海边防总队和地方民众选出的73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当选为“爱民固边·2013感动边疆人物”,成为了广东省唯一获得该荣誉的警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