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因为生命无价

07.05.2015  03:56

  新华网加德满都5月6日电(记者幸培瑜)6日上午,11岁的女孩萨比娜正在清创、剃头,做手术前的准备。她知道,严肃的周虎田大夫和她喜欢的年轻医生罗涵哥哥就要为她做头皮修复手术。罗涵告诉她,两到三个月以后,她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了。

   及时救治的意义超过医疗本身

  4月25日地震来临时,萨比娜和妹妹被埋在倒塌的木屋里。5月4日晚,她被转送到加德满都这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医疗救援队开设的创伤救治中心。萨比娜的妹妹也受伤了,脚骨骨折,在位于加德满都以东杜立克的另一支中国医疗队得到了救治。

  营地设在尼泊尔总理府院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医疗救援队,由主要来自成都军区总医院的70名医护人员组成。在尼方要求下,这支医疗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建成了国际医疗队中唯一一个创伤救治中心,将野战医院配置提升为外伤专科医院水准。

  “让伤员在灾后得到及时救治,才能消除 心理灾难 ,让整个社会情绪得到安抚,”外科医生出身的中国赴尼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学成说,“这里开展的一些骨科手术,仅耗材就需要四五万元人民币,但生命是无价的,各方合力让整个社会恢复正常更是无价的。

   因地制宜提高效率

  原配置为30张病床的野战医院,变成了收治40名住院病人的专科诊疗中心,5天做了76台手术,其中包括右股骨骨折合并左腓胫骨骨折、耗时6小时的大型手术……

  尼军卫生部部长基肖尔·拉纳说:“你们是可以做大手术的,开创了先例。”尼陆军医院骨科门诊部主任阿米特·乔希说:“中国医疗队是做实事的医疗队,高效的医疗队。

  效率从哪里来?

  医疗队队员中很多参加过黎巴嫩维和、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等国际行动,绝大多数参加过中国西南地区重大灾情救援。

  效率还来自于因地制宜的运行方式。灾后的尼泊尔什么都缺,为了搞到病号服,医疗队政委辛海甚至看上了超市的条纹睡衣,不过因超市库存不足作罢,好在有中资企业的帮助,问题得以解决。

  4月27日到达时,医疗队除了营地装备,还携带了可供救治100至200名病人的耗材,其后又从国内进行了7次补给,绝大多数补给物资依然是医疗用品。对于能在本地采购的物资,在本地中资机构和志愿者的帮助下,也基本得到了有效补给。

   医生的痛与乐

  除了做创伤手术,医疗队还每天派出医疗小组巡诊。在杜巴广场的帐篷区,崔建峰医生遇到了双手握力有问题的病人,问诊得知病情已延续4年。崔医生说,如果在国内,是需要做进一步诊断的,但在这里,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告诉一些基础病患者,到当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不能救治所有的伤病者,是医生的痛。

  骨科是医疗队最忙的科室,几乎所有的外科大夫都会作为助手参与骨科手术,16名护士既要参与手术,又要护理病人。很多医护人员每天要工作12小时,几天下来,普遍腰酸腿痛。不过,76例手术全部成功,也让他们多了快乐的话题。

  经过一个小时的手术,萨比娜被推出手术室。在她的病床旁,放着这个爱画画的女孩的很多作品,一幅是五星红旗,一幅是穿着迷彩服的中国军医,还有一幅是陪她进手术室的医生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