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客都梅州的“慢生活”与“绿崛起”
中新网梅州7月2日电 题:客都梅州的“慢生活”与“绿崛起”
中新网记者 索有为 杨草原
日前在荷兰举行的国际慢城年会上,广东省梅州雁洋镇被国际慢城联盟授予“国际慢城”称号,雁洋镇因此成为中国继南京高淳桠溪镇之后的又一个“国际慢城”。
国际慢城联盟主席马可尼一行此前到雁洋镇考察时表示,雁洋在生态、文化、生活等方面都符合国际慢城的理念,特别是梅州一直以来倡导的“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的发展理念与国际慢城联盟倡导“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的理念高度一致。
中共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认为,雁洋镇正式加入“国际慢城”大家庭,将成为梅州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今后,梅州要将建设国际慢城与创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的理念融合起来,既要注重客家文化的传承,又要注重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高标准、高品位、全方位推进国际慢城建设。
建设“国际慢城”,其实只是客都梅州的一个缩影。梅州,兼具了“慢生活”与“绿崛起”的优长,正着力建设一个富庶、美丽、幸福的新梅州。
慢生活:不仅是梅州的风格,更是梅州的态度
作为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的梅州,一直担负着为广东筑起绿色生态保障的使命,还肩负着粤东地区2000多万人口喝上优质安全饮用水的重任。
梅州,为了休闲慢生活,挖掘、激活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树立经营生态理念,加强市场运作,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着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打造生态经济综合体:
梅江区借助地处市区的地域优势,由鸿艺集团投资50多亿元,建成了客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首期),开发了客家小镇、婚庆殿堂、特色风情街区,昔日的旧石场变为4A级景区,成为“城是宜居区”的示范工程;
梅县区整合叶帅故园及五指峰周边资源,放大雁南飞、雁鸣湖效应,“十村联动”建设“美丽乡村”,去年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山区县前列,财政收入加权增长率位列全省第一,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首次进入全省前十五名。其中,长教村山上有“桥溪古韵”、山间有雁南飞景区、山下有千亩茶场,去年村级集体收入达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300元,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成为“乡是生态园”的示范村;
兴宁市引进香港熙和湾集团投资38亿元建设客乡文化旅游产业园,变果园为公园,变山村为景区,带动农民科学耕山致富;
平远县利用丹霞地貌和优美生态,引进三清山集团建成空中栈道——“平远天道”,开发相思谷景区,带动八个镇连片建设近千平方公里的乡村公园;
丰顺县利用区位交通便捷、客潮文化交融、温泉资源独特等优势,加快推进丰顺新区建设,2013年引进项目28个、总投资152亿元;
大埔县利用厚重人文资源和名镇古村,以百侯古镇为龙头,带动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2014年4月21日至27日,“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这首广为流传的客家童谣,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响起,这是梅州精心打造的大型客家风情歌舞《客家意象》首次走出国门,一起走出去的还有温馨的客家故事和美丽的梅州风光。从2010年首演至今,《客家意象》演出超过200场。从2013年赴台湾演出后,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演出邀请络绎不绝。
如今,梅州已成为新的热门休闲游目的地之一。广州的旅行社将加强对梅州旅游市场的开发,深度挖掘梅州旅游资源,将梅州客家文化与不同的旅游资源进行搭配,组合出更丰富、玩法更新颖的旅游产品。2014年3月28日,广州市旅游局和梅州市旅游局共同举办的“广州百万人游梅州”活动在广州启动。
再过两年到三年,梅州旅游人次有望超过5000万。
慢生活的方式,让梅州的休闲之都、养生之都名至实归。2014年5月30日,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科学认证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向梅州市蕉岭县授予“世界长寿乡”称号,蕉岭县成为世界第七个、全国第四个、广东第一个“世界长寿乡”。据统计,蕉岭现有人口23万,至2013年底,该县百岁老人有45人,10万人中就有20位百岁老人。
正因梅州的生态优势,中山大学决定在梅州设立中山大学粤东医院。2014年6月中旬,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郑德涛到梅州调研,希望医院真正按照三甲医院的标准,全力加快建设、早日全面开业,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造福梅州人民。
朱泽君称,中山大学粤东医院是造福千秋万代的民心工程,对于提升梅州医疗服务水平、助力发展健康疗养产业影响深远。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提升梅州整体医疗水平,让梅州人民享受与大城市一样的优质医疗资源。
绿崛起:既要钱又要命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
2013年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梅州调研时,要求好好保护梅州的生态和文化的资源,并且要充分发挥生态与文化的资源优势,助推梅州的绿色崛起。
梅州注重发展的速度,更注重发展的质量,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快速发展。保住青山绿水,这是梅州的历史责任,为此还拒绝了300多家污染企业进入梅州。朱泽君形象地打了个比喻:“既要钱又要命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以“慢生活”为宗旨的梅州更得益于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的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前,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粤东北地区投资的热土,蓄势“绿色崛起”。
梅州正大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扶持培育更多市场主体,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引导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服务、市民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管理型、服务型、民生型政府,并坚持以民为本的导向,注重在民生领域深化改革,让百姓真正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
梅州民众谈起政府的变化,最津津乐道的是拆除梅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围墙的举动。2011年初,在时任梅州市长的朱泽君倡导下,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行政服务中心等15家单位率先拆除围墙,种上了灌木、花乔约1.5万株,形成了7个天然小广场。
第二年,68家机关事业单位“拆围建绿”,这些沿街的围墙总长度达15公里,拆除后赢来了民众的一片叫好,民众一下子享受到了20万平方米绿地。
朱泽君称,“拆围建绿”在还绿地于民众的同时,更彰显了梅州市委、市政府打造服务型、开放型政府的决心,“拆除了政府与百姓之间无形的围墙。”
今日梅州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建设有特色、有个性,让人记得住的城市为目标,围绕“文化、交通、产业、生态、水系、公共服务”等六要素,科学编制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做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城市低碳发展规划“五规合一”;重点抓好江南新城、梅县新城、兴宁新城和生态工业园区、文化旅游特色区、丰顺新区等“三城三区”发展平台建设,实施各县建好1个县城、2个中心镇和3个美丽乡村等“123示范工程”;坚持产城联动,加快建设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东升工业园等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开展“修路种树搞卫生,修身立德讲文明”、“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家家多种几棵树,户户保持整洁美”等活动,推动校园公园化和乡村公园化建设,既改善生活环境又优化投资环境,既促进投资又拉动消费,先后吸引了万达、富力、大百汇、奥园、喜之郎、红星美凯龙、欧尚、碧桂园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梅州。
梅州当前首当其冲的是加大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重点是高水平规划建设好嘉应新区经济功能区,率先建好江南新城、梅县新城17.8平方公里的起步区,辐射带动市域城乡统筹发展,致力建设“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
以“慢生活”为态度的梅州,在守住青山绿水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明显提升。2013年,梅州GDP增长11.1%,在广东排12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0亿元,增长23.34%,在广东排第5位。尤其是地税的收入增长近40%,在广东排第2位。农民的人均收入连续三年年均增长超过17%。
“我们承认落后而不甘落后,争取在2020年达到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朱泽君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