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德哲学之灯塔 引领人生境界之航船——华南师范大学陈晓平教授莅校讲学

01.12.2014  21:47

什么是道德哲学?道德哲学对人生有什么作用?怎样学习道德哲学?在全社会倡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道德哲学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2014年11月27日上午,应社会科学部邀请,华南师范大学陈晓平教授来到我校,在教学楼A2-5给我校师生举行了一场主题为“道德哲学与人生境界”的讲座。陈晓明教授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中国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讲座由社会科学部吴伦水老师主持,社会科学部黄祖辉主任、董浩军副主任以及师生共200多人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陈教授就用幽默的语气将现场的气氛调动了起来,针对“道德哲学与人生境界”这个话题,陈教授引用生动有趣的日常生活的例子,告诉在场师生道德哲学的意义和重要性,他指出:“道德问题是关于人的问题,是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道德哲学最直接的功能是提高人生境界。”


接着,陈教授主要从道德哲学的研究对象、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境界说的形上学基础以及道德境界与功利境界的关系四个部分展开讲座。陈教授指出,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评价和道德辩护的问题,道德问题与他人问题、社会利益是相关的。他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大的道德问题是“我应该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我需要怎么样生活?这个最大道德问题就是人生观或价值观的问题。”他还将道德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吃饭、饮水、专业学习等问题联系起来,引发在场师生对“什么是道德哲学”这一问题的思考。


对于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陈教授用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观点,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递进层次,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境界由浅入深,代表了不同层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借用冯友兰著的《新原人》中提到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将人和动物进行比较,并指出“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对生活环境的觉解。”


      最后,陈教授讲到“境界说的形上学基础”以及“道德境界与功利境界的关系”。在肯定冯友兰学说的同时,他也指出,类似冯友兰和传统儒学在学说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他认为,一味把道德教条化是不对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际严重脱节,会降低社会道德。


陈教授与在场师生们进行了简短的互动。师生纷纷就自己心中疑惑的关于安乐死、道德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进行了请教。陈教授则用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附之以历史典故和名人名言,并结合当今社会的诸多现实例子,对师生们的问题作了耐心回答,使在场师生受益匪浅。同时他还补充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的不同,儒家“仁者爱人”,是“道义论”;墨家“兼相爱,交相利”,是“功利主义”。


“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陈教授此次讲座,深入浅出,把高深莫测的“道德哲学”讲得通俗易通,非常“接地气”。他让我们感受到道德哲学如冬日的阳光、春天的温风,发人深省、沁人心脾,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解答生活的困惑,也让我们更好地直面人生,提升人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自信是力量的源泉。”此次讲座,是我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我校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营造学校正能量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图/张燕洁 编/周圆 审/岑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