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非遗有传承拳拳到位好威风 莫家拳圆融多变咏春拳走向国际
莫家拳掌门人张国琛。
莫家拳的林仲伟老师傅教学生习拳。(翻拍)
黄念怡在练习咏春拳。
咏春拳要求打完马上断掉,变换另一个招式。
咏春拳善于借力打力。
咏春拳善于借力打力。
大洋网讯 武侠是小说,但武术不是。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小知录》上,就记载着南拳。南拳作为一个武术流派,又包罗了各具特色的拳种,单是在广东,便有“五拳十三家”之说,以“洪、刘、蔡、李、莫”为首,此外还包括了咏春拳、蔡李佛拳、白眉拳、侠家拳、周家拳等。
早年,西关子弟都有习武风尚;今天,不少南拳拳种仍在广州的大小武馆、公园里虎虎生风。就此,我们分上下篇,来走近已经入选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大拳种,通过他们的传人,一窥潜藏在这座城市茫茫人海中的“武林世界”。
莫家拳
莫家拳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传说创自清嘉庆年间莫达士。莫家拳第四代传人林荫堂(1876~1966),武功精湛且精通中医,被誉为“南方五虎将”之一;其子林仲伟,继承其父林荫堂的武术精神和技艺,被评为中国武术八段、广东武林百杰,长时间担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前年才以99岁高龄驾鹤西归。
现在,扛起莫家拳传人大旗的,是林仲伟的弟子张国琛。十几年前,他创办了林荫堂国艺院。听张国琛讲述与莫家拳结缘的过程,能深深体会到内家功夫的来之不易。
故事:“龙桥莫腿”很包容 勤学苦练得传承
每天天刚蒙蒙亮,林仲伟便骑着一辆破单车,吊着小酒瓶到操场上教张国琛,教完就让张国琛自己练,自己喝酒去了。而张国琛也从不偷懒,天天按时到操场报到,所有基本功都打得很扎实。
张国琛12岁开始跟着林仲伟学习拳术。还在读小学时,因为住在林仲伟家附近,每天放学,张国琛都会痴痴地看着林仲伟教学生们打太极拳。
“师父对各种拳派都非常了解,包容性很强。莫家拳是他的启蒙拳,但6岁时,师父又跟着父亲的结拜兄弟、当年同为广东五虎之一的林耀桂学习龙行拳。几年过后,再回过头来对莫家拳进行深研。龙行拳虽不太好看,但手法多,身法灵活。莫家拳则擅长腿法,师父把手法和腿法结合起来,所以,师祖这一脉的莫家拳,并不保守。我也是先学了六年的龙行拳,再学莫家拳的,‘龙桥莫腿’并非我首创,是师祖传下来的。”张国琛说,林荫堂很早就出名了,林耀桂是来自东莞,当时还没名气。但热情好客的林荫堂爱才不惜财,经常资助林耀桂,还结拜为兄弟,彼此一直惺惺相惜。
“师父认为‘学问,要学就得问,求学,要学就得求’,如果不够积极主动,就是儿子他也不教。那天他看我兴趣很大,就对我说:‘每天早晨5点钟,在操场上等我。”就这样,每天天刚蒙蒙亮,林仲伟便骑着一辆破烂单车,吊着小酒瓶到操场上教张国琛,教完就让张国琛自己练,他喝酒去了。而张国琛也从不偷懒,不仅按时到操场报到,所有基本功都打得很扎实。
就这么教了一年多,师父让张国琛到家里来。“他的学生很多,但登门入室的没几个。有的人他直接说学什么拳,还是学跳舞吧,或者说还是喝酒吧。在师父看来,学武术如果学得不汤不水,那干脆就别学了。否则挨了人家的揍,那是帮了你还是害了你?”
成为入室弟子,张国琛的情绪更加高涨了,经常还没下课就跑到师父家里学功夫,从此身前身后跟到林仲伟去世。
精髓:腿比手粗 一脚胜三拳
莫家拳以腿法闻名,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张国琛介绍道:“你听说过黄飞鸿的太太莫桂兰吧?她练的就是莫家拳,腿功很厉害。女子的手臂不如男子的粗壮,但女子的腿总比男子的手臂粗壮吧,腿也总比手要长些。因此,莫家拳练到家,可以一次打出五六下、七八下的连腿动作,别的拳很难比得上其速度力度。黄飞鸿就是受到莫桂兰的启发,开创了‘佛山无影脚’的。现在国际上很多出名的搏击术,也都会用到腿功。”
因此,莫家拳有这样的口诀:“一脚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放长攻击,凌空飞踢,拳重百两,脚重千斤力。”真正练好了,莫家拳的女弟子大可以唱一声:谁说女子不如男?
发展:不止于术更重于道
1994年,林仲伟出版了《莫拳》一书,十几年前,张国琛又成立了林荫堂国艺院,莫家拳在广州的传承发展迅猛,不仅招收了大批学员,还进入华景小学、云峰小学、华南师大附中等中小学校,现在又在岭南电商园落地。
“师父懂龙形拳,也懂杨氏太极、吴氏太极、陈氏太极……因此,林荫堂国艺院不只教一种拳,这就是莫家拳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它圆融多变。事实上,每一种拳都是引你入门修学的路径,不是最终目的。”张国琛认为,以武入道,以文见道,以道合真,这就是我们修习历程。“小朋友调皮,两拳把他打趴下了,他觉得有用,就肯学。慢慢地他会想,为什么武术这么厉害呢?原来无非道道而已。道道也就是阴阳、规律。由此他接触易学,看什么一看就懂了,这不就是以文见道了?最后再以道合真……”张国琛讲起武术之道来,开始滔滔不绝,难怪他常受邀到粤秀书院、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讲座。
广州体育学院副教授方港,也是张国琛的师弟。他入门学的是国家体系的长拳套路,后来才接触了莫家拳,越练越觉得好。“现在大部分的武术停留于术的层面,师父传下来的莫家拳,是真正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拳种。所以,现在我的两个孩子也都在学。”方港道。
咏春拳
一代宗师叶问的故事、李小龙的成名,让咏春拳一时间名震天下。在广州,正是“米机王咏春拳”和“五大名拳”之一的莫家拳最早(2013年)成功申报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米机王咏春拳”还于2015年晋级为省非遗项目,而这离不开“米机王”黄沪芳长子黄念怡的推动。
在天河区闹市已经开办了19年的“米机王咏春馆”,一身短打装束的黄念怡,为记者讲述了父亲黄沪芳和自己传承、发扬咏春拳的故事,讲到兴起,还现场点拨记者如何发力出拳,何谓概念性武术,记者终于若有所明。
故事:遇见咏春拳 方知山外有山
跟着黄祯学习了7年,黄沪芳觉得咏春拳比过去所有拳种都有意思。在中山大学上过商科的他,开始把拳术记录下来,通过画图、几何等手段来证明其科学性。
“米机王”是黄沪芳的拳艺名,“米机”称谓源于黄沪芳曾在粮食加工厂工作,昔日广州人将粮食加工厂称“米机”,因此将黄沪芳称为“米机黄”。因“黄”与“王”在广州方言中同音,后面渐演变成了“米机王”。
在老西关长大的黄沪芳,从小就习遍南派多家功夫及摔跤,青年时还随俄国人柯灵哥学西洋拳击。因此,在当年抗美援朝捐赠飞机、大炮的拳击义赛中,黄沪芳轻易就获得第一名。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河南”海幢公园,30岁左右的黄沪芳看到一位老先生在练拳,觉得非常过瘾,就和老先生切磋起来。结果他发现自己再怎么用劲出拳,都碰不到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就是咏春拳的宗师黄祯。
“当时一身力气无处使的父亲惊讶地问黄宗师:‘为什么你那么灵活,我却显得如此笨拙呢?’其实,咏春拳本身就是一位女性创立的,女子要跟强壮的男子打,一味对抗肯定是行不通的,就得想办法将自己放低,放到最低,在别人以为最差最弱的情形下产生最伟大的力量,这便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了。黄宗师将这套理论跟父亲说了,父亲就执意要拜他为师了。” 黄念怡表示,在李小龙出名之前,咏春拳一直都很神秘,所以黄沪芳直到遇见黄祯,才知道原来山外还有咏春拳这座山。
跟着黄祯学习了7年,黄沪芳觉得咏春拳比过去所有拳种都有意思。在中山大学上过商科的他,开始把拳术记录下来,通过画图、几何等手段来证明其科学性。
那时节,黄沪芳在海珠区粮食机械加工厂当会计师,有一位女同事负责管理搬运工人,有搬运工人怠工,女同事苦口婆心说半天无效,急得哭了起来。黄沪芳过去帮女同事说话。“父亲只有1.62米的身高,也从没在厂里面露过一手,大家还以为他弱不禁风。一看他多管闲事,就笑话他‘不掂掂自己的斤两’。”
黄念怡笑道,“父亲是读过书的人,也不生气,他只是提议比赛,看谁能够自己一个人把两百斤的大米扛起来,不用别人帮忙上肩膀。搬运工人左摇右晃地将一袋粮食弄到堆头上,再艰难地上肩。父亲懂得摔跤的道理,就很简单了,他把大米摇一下,利用惯性直接就甩上肩膀。父亲当年跟举重名家陈镜开还是师兄弟,摔跤技巧加上举重力量,那还不简单?对方不服气,要求比武。那就更简单了。对方一个猛冲过来,父亲一闪一拉,就把对方扔了出去。”
精髓:概念性武术 善于借力打力
后来,黄沪芳又率领弟子先后在300多场大小民间比赛中获胜。黄念怡读高中时,由于当时打架风气比较盛,他也“解救”过不少同学,是大家心目中的小英雄。20世纪80年代,在广州铁路工人文化宫,会有一些擂台赛,黄念怡打过几场,场场都把对方打得要被抬出去的。
黄念怡的女儿黄冬薇现在是天河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6年和2008年,她参加过两届国际性的咏春拳比赛,那时电影《叶问》上映不久,咏春拳大热,每次参赛选手有五六百人的规模,黄冬薇都拿了金牌。可见,咏春拳非常具有实战作用。“因为咏春拳很省体力。别人的拳打出去非常有力量,但咏春拳要求打完马上断掉,变另外一个招式了。你用力推我的手,我的力不见了,你的力继续往前冲,我就借你的冲劲反击。因此,对方越是拼命用力,这边越是可以借力打力。
当然,遇到一些真正懂得的,就打得非常‘缠绵’了,就像乒乓球里的削球手对垒,回合很多,老是杀不死对方。观众还觉得不好看,以为双方都不出力。”黄念怡表示,这听起来似乎很玄乎,但其实只要师傅用正确的方法教授,经过苦练都可以达到。这就是所谓的概念性武术——并非每一招每一式都用于克敌制胜,而是在掌握这种武术思想后,就可以自由发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咏春拳的基础是小念头,通过练习逐步使习者养成下意识运用这些原理的能力(而不是下意识运用招式的能力),然后抛弃招式,以达到‘传承精武精神,弘扬中华武学,推崇强身健体,致力防身修心’的目的。”
发展:科学规范 受欧洲人欢迎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黄念怡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使其“量化”,就是将传统咏春拳术规范化、科学化、清晰化,并配备相应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材。对于严谨而具有科学精神的老外来说,他们会认为咏春拳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其来路和作用,可信度高。因此,米机王咏春拳日益走向了国际。
1984年,黄念怡的妹妹黄倩怡、妹夫邓厚绵率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开设咏春馆。从1999年开始,黄念怡也先后在比利时、捷克、丹麦、法国、意大利、瑞典、德国成立多家分馆,此后每年定期赴欧洲多个国家进行为期一两个月的讲学。
广州米机王咏春馆成立近二十年来,也先后有欧美十几个国家的咏春拳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所收“洋弟子”之多令人称奇。有一位丹麦来的弟子还在拳馆遇见心上人,喜结连理,留在了广州。2015年5月,黄念怡受邀参加了首届全欧咏春拳锦标赛活动,荣获欧洲武术协会颁发的“武术走向世界贡献奖”。
文/广报记者江粤军 图/广报记者邵权达、陈忧子 策划、统筹/广报记者嵇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