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松口

24.11.2015  12:14
客家民系从闽粤赣向外发展的第四和第五次大迁徙中,由于松口镇是从水路经汕头出南洋的必经之路,当时的松口镇作为向外发展的交通枢纽和中转站,是客家下南洋第一站,诸多客家人就是从松口镇的码头走向外地的。

 

 

  一个晴天,我和朋友相约一起前往梅县松口,一睹松口老街风采。

  我们从大埔县大麻中学出发,坐车来到松口中山公园下车。出现在眼前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古风古韵的老街,而是感觉还比较现代的街道。往里走几十米,才能看见比较老的建筑,越往里,年代感越强,那感觉恍如在穿越时代。沿江1000多家商铺林立其间,形成东西走向狭长街巷,中山路、繁荣西路、繁荣东路、和平西路、和平东路,全长约1公里。火船码头、上坝码头、关帝码头、世德新街、松口旅社、松江旅社、松江书院、公裕源米店等明清时期和民国期间的建筑物,尽显中西文化,独具特色,仿佛可以看到那鼎盛商业时期的模样。

  梅州是世界客都,历史上客家民系的第三次大迁徙形成客家大本营之初,正是松口古镇形成之时。客家民系从闽粤赣向外发展的第四和第五次大迁徙中,由于松口镇是从水路经汕头出南洋的必经之路,当时的松口镇作为向外发展的交通枢纽和中转站,是客家下南洋第一站,诸多客家人就是从松口镇的码头走向外地的。往昔,这里最多的时候有300多条船只在码头停泊,6000多旅客从这里出发。火船码头正对着的是当年的松江旅社,是当时梅州最大的旅社,四层楼的洋楼上面还依稀可以见到“Hotel Tsung Kihn”的字样,许多客家人就是在这里住上最后一晚,之后便洒泪告别故土前往南洋的。松口镇也成为著名的华侨之乡之一。但随着陆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松口交通的区位优势日渐消失,其商贸重要位置也日渐下降。码头的船只也由最多时的三百多艘,降到如今,只有三两艘停靠在那里。

  当地人告诉我们,以前松口古镇几乎年年有水灾,洪水甚至大到漫上楼。每当洪水来临,当地的广播就会播放《洪湖水浪打浪》,洪水退去就播放《向前进,向前进》,以此激发人们对抗洪水的信心!受洪水的影响,不少人们转移到内地和高地,另觅新址居住。老街人少了,商业等活动也随之萧条,松口古镇开始衰落。

  船儿来来往往,满载着人或物,将时间慢慢往前推移!梅江的行船越来越少,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唯独骑楼上的草儿越来越多,转眼就是现在这模样。这条街见证了古镇的发展,背负了太多的希望,现在,她的美丽被越来越多人发现,成为了梅州又一处靓丽的风景。(赵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