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五邑华侨抗战揭秘:七勇士死守孤楼

20.08.2015  13:43

南楼七勇士”之一司徒耀的余孀吴东就老人

南方网讯(记者/龚春辉摄影报道)“南楼的枪 炮声停了,日本仔撤了,我和海华姐跌跌撞撞地跑进南楼,楼里还飘着呛人的味道,人却都已经不见了…”这是江门本土抗战广播剧《南楼往事》中的一个片段。 2015年7月1日,被誉为“没有画面之抗战大片”的《南楼往事》正式开播,其以1945年发生在广东开平的“南楼七壮士”事迹为背景,展现了侨乡民众不 畏强暴、舍身报国的英勇气概。

日前,“重走南粤抗战路”新闻媒体采访团来到侨乡江门市,实地探访海外华侨捐钱捐物、归国参战的革命往事。

华侨是革命之母”、“华侨有功革命”,这是孙中山对于海外华侨的评价。据五邑大学教授梅伟强介绍,抗战爆发之后,身在海外的五邑籍(江门市下辖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区县)侨胞有的奔走呐喊,慷慨接壤;有的舍家弃业,直接回国参战。

五邑籍华侨通过多种形式支援抗战,尤其在筹款抗日和航空救国两个方面的贡献巨大,概括起来就是‘输财助战’四个字。

1.新会籍华侨“卖子救国

郑潮炯的印章

请同胞买救国瓜子,得款悉救济祖国孤儿寡妇,郑潮炯叩”,这是广东新会籍华侨郑潮炯刻在印章上的一段话,鼓励众人捐款救国,以救济祖国抗战中的伤兵、难民和孤寡。

郑潮炯,广东新会人,自幼家贫,少年时往香港谋生后赴马来西亚,以摆卖小食度日,后回乡娶妻带往南洋过活。抗战爆发后,郑潮炯虽然只是略懂文字的小贩,既无超人的思想,也没有万贯家财,但有共赴国难的决心,他义务反顾地开始了义卖瓜子筹款活动,用双脚走遍了南洋各个埠。

据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介绍,郑潮炯募捐的对象主要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华侨,有些人仅仅捐款几分钱,最多的也只有三十几块,他的行为反映出了广大东南亚华侨的共同心声 。“郑潮炯作为一个底层小贩,基本上走遍了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每一所华侨学校、商铺和剧院,沿街挨家挨户义卖瓜子。

从1937年到1942年,前后5年,郑潮炯共筹得义款18万元。之后,他把18万全部捐给南洋华侨筹赈总会,没有为自己留下一分钱。

1940年,郑潮炯将自己刚出生40天的儿子以80元的价格,卖给了马来西亚的一位肇庆籍华侨商人,并把这80元全部捐给了陈嘉庚领导的南洋筹赈总会。

自己养孩子和别人养孩子都一样,都是中国 人。国家,国家,先有国,才有家,任何事情都要以国家为重!没有国,哪有家?救国要紧呀!” 郑潮炯罕见的卖子救国的义举,轰动了当时南洋的华人社会,带动了华侨捐款抗日救国。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通过驻新加坡理事得知郑潮炯的事迹后,专门给郑潮炯 颁发一个纪念奖章。

南洋华侨郑潮炯“义卖”瓜子(左二)

整天筹款为国的郑潮炯自身家庭生活很富足吗?郑潮炯的妻子钟彩合曾经表示,郑家生活实际上非常困窘,夫妻两人平时靠做小买卖为生,家中子女多,负担重。新加坡沦陷后,日本人也在找他,为了不被日本人发现,他长期离家东躲西藏,家庭重任就落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肩上。

2007年,谈及丈夫“卖子救国”的义举,时年101岁的钟彩合老人表示,夫妻俩不是“卖子救国”,是送子救国。“孩子是送给别人,换回来80元。

事实上,据钟彩合儿女透露,老人心里其实一直很悲痛,多年来无法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