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学霸邓楚涵:90后剑桥博士的年少人生
90后黔籍“学霸”邓楚涵携新作签售筑城——
“只要认真年少过 未来仍就是少年”
近日,90后黔籍剑桥大学在读博士邓楚涵携新书《未来,仍是少年》来到乐转城市书房鸿通城店,与贵阳读者见面并分享“学霸”在学习生活中的故事。
这是邓楚涵此次回家乡的最后一场活动。在过去的四天时间里,他应邀至贵州大学、贵师大求是学院、贵州师范学院、都匀四中等省内七所高校、中学演讲,与一万多名贵州学子交流。“在与大家交流中,我们达成了共识——只要认真年少过,未来仍就是少年。”他说。
在学术圈和娱乐圈游走
在《未来,仍是少年》一书封面上醒目的位置,有着剑桥市市长George Pippas、著名学者周国平以及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的推荐语。三个人,分属政界、学界、娱乐界三个界别,对应着邓楚涵三种面向。他要做的,就是在不同的界别种自由切换。
邓楚涵本科阶段即是同济大学的“全才学子”,跟随导师获得发明专利,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EI论文,后以专业成绩第三被保研至天津大学。在天津大学读研期间,全国首档大学生大型益智节目《天才知道》开录,节目邀请全国各地名校的“学霸”,挑战各种高难度“变态”考题,邓楚涵最终代表天津大学获得年度总冠军。随后在另一档益智节目《一站到底》中,他成为“站神”。高颜值的“学霸”邓楚涵,圈粉无数。
从2016年起,他开始在两种工作状态中不断切换,90%的时间在剑桥大学工程系做博士研究生,10%的时间用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加油!向未来》节目里担任“未来博士”。“两份工作都和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从本质上说,它们的规则完全相反。”邓楚涵说,“在剑桥的学习生活是一段孤独的征程,除了和导师讨论研究课题、攻克瓶颈困难外,办公室找不到第三个人,也不再有人关注我在研究什么。这是一种一个人向内寻找的状态;相较而言,在北京录制节目是热闹、多变的,形形色色的人打着一场集体的战役。”
“未来博士”和“现实博士”两种角色所需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引发的是精神的撕扯。邓楚涵坦言,做学术讲究静,做实验、作分析都是静中求真理;但在节目中,一个人的性格需要被放大,动是必须的。“精神状态这种东西和时差差不多,如果频繁切换,便很容易错乱。”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邓楚涵往返剑桥、北京双城,经历着倒时差和精神撕扯的双重痛苦。后来在实验室发生了一次小事故,导师点醒了他:只要足够专注,可以在不同状态中随时切换。
在不同的界别中游走,邓楚涵自如起来了。他和剑桥市市长George Pippas成了朋友,向喜欢中国文化的市长讲述中国故事;在北京,他向撒贝宁学习幽默和逻辑;感受课本和试卷外周国平老师的睿智。“我永远无法像撒贝宁老师一样,同周国平老师开玩笑,也无法像给George讲中国文化一样给周老师讲。但我可以做到不同的状态面对不同的人,这些经历会催化一个人在性格上的全面成熟。”他说。
无怪乎周国平先生读了邓楚涵的新书稿之后评论道:“理工科尖子、剑桥学历都不算什么,真正可贵的是这种自我教育的觉悟和能力,一个人藉此才能成为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
在新书里不断打破“人设”
“我18岁起离家读书,本科离家两千里,硕士离家四千里,博士离家更是过了一万里。”邓楚涵在《归来,仍是少年》一书里记载了他这些年来的千里云、万里月。
在正式写作这本书之前,邓楚涵习惯将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心得体会,发布在朋友圈里,他称作为“打卡”。“但这些碎片化的观念与经历,不成体系。在写作书稿的过程中,我更系统、更深入的回望了自己的来路,这有助于我寻找未来的去路。”
新书由“秒、分、时、天、月、年”六章组成,邓楚涵从时间的维度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他说,人生是个串联电路,由秒、分、时、天、月、年这些时间单位组成,递进、累加、由少及多,才能创造出生命中的多姿多彩。
在邓楚涵的理解里,“人设”的正面意义是对舞台的尊重,负面意义是人为的树立自我形象。“我肯定不会树立一个与我本性无关的人设。事实上,在书里,我是一个不断打破人设的过程。”在书中,他不是“网红”、“学霸”这些被外界赋予的“人设”,而是一个有茫然、有撕裂、有思考的少年。
关于未来,邓楚涵会选择永远做一个少年,“我从来不去设想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但是会怀着极度正面、极度积极、极度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只要年轻,你就有无限可能,我希望大家依旧是一个非常开心的、非常天真的少年模样,这也是我的一种期待,因此把这个期待作为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