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蕙芳: 壮怀激烈,戎马半生

22.06.2014  10:35

辛亥革命期间的女子北伐队(油画)

邓蕙芳:

   东莞时间网讯 (记者 李立)出生于革命之家,让身为女儿身的她却有一颗壮怀激烈的雄心;在变革的时代里,她通过自己的行动,那些看上去不适合女性去做的事情——为革命之火助燃;她冲锋在战斗的最前沿,在革命的风潮中,她那优雅的名字已不能完全概括她的性格。她的人生经历充分诠释了那句老话“巾帼不让须眉”。她就是出生于东莞石排的邓蕙芳。

   血与火的革命风潮中成长

  从邓蕙芳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邓家在这位1891年10月4日来到世间的女儿身上寄托着怎样美好的愿望。邓蕙芳的父亲邓树田在石排拥有很高的民望,他思想先进,和孙中山等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直出资出力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事业。在这样的家庭中,革命的火苗也在邓蕙芳这一代心中播种发芽,他的哥哥邓武很早就加入了同盟会,两位在香港的堂兄也都为革命积极奔走。对邓蕙芳来说,从她小时候,革命的基因就已经融入了血液。

  少年时代,邓蕙芳在广州上学,年仅14岁的她就曾和父亲、哥哥一起为营救革命志士而四处奔走。1908年,17岁的邓蕙芳加入了同盟会,而她接到的第一项大任务,就是去刺杀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人骏。革命初期,暗杀是同盟会为争取主动权而惯用的一种手段,刺杀高效、快速,但前期工作很重要,需要大量的准备。当时广东正遭受风灾和水灾,邓蕙芳和同志们设计组织了一场规模甚大的慈善义卖赈灾会,张人骏也来到了现场。可惜的是,最终刺杀任务未能成功实施,但邓蕙芳在前期筹备中展现出的能力得到了同盟会会员的一致认可。

  革命的风潮一旦卷起,就是一波接一波不会停息,随之而来的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充满血腥味的牺牲。邓蕙芳在革命的第一线走向了成人,这样的经历,让她拥有了比同龄人更加坚毅的性格,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她一生斗争、一生进取的历程。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领导黄兴率领120多名会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广州起义爆发。在和清军激战一昼夜后,起义部队终因寡不敌众而败退,起义也宣告失败。包括林觉民、喻培伦在内的100多名革命党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倒在街道和空地上,鲜血流了一地,场面惨不忍睹。

  因为起义的缘故,清朝加大了对革命党搜查的力度,在这种危急的时刻,邓蕙芳和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在血泊之中找寻烈士们的尸体。邓蕙芳先策动当地九大善堂联名向清廷申请埋葬尸体。在工人收尸体时,邓蕙芳偷偷拜托他们在烈士们的手臂上用白布写下编号,总共收到了七十二具尸体。邓蕙芳和潘达微将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骸收殓安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后此地改名为“黄花岗”,这就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来由。

   从北伐敢死队到“邓三姑

  提起投身辛亥革命的女中豪杰,人们可能第一时间会想起秋瑾。秋瑾之外呢,恐怕很少有人能够顺畅地说出第二个名字。事实上,辛亥革命期间,涌现出的女英雄不胜枚举。除了担任联络、运输等工作外,她们甚至在战斗一线冲锋陷阵。一位目睹辛亥革命女军阵容的老人当年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女人也出来造反,世界变了。

  无论今日还是当时,女性的贡献都未能获得和男性革命者同等的重视与考量。1920年,邓蕙芳曾写下《辛亥革命前广东参加革命工作之妇女》一文,她在文中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推翻满清,建造中华民国,固然是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指挥,与黄花岗诸先烈暨先进同志之功,有国史、党史记载,碑文纪念,国史、党史详述功绩,世人皆知。唯独精忠爱国,鞠躬尽瘁,尽其一生能力以卫国救群之妇女们工作,则未见记录,致我粤之革命老前辈妇女,于史册中,缺乏题名,此亦中国社会以男性为中心所使然也,否则,数十年之革命工作中,单独男儿努力,而女同志竟无一人参加工作乎?细心一想,便知凡事不分大小,必须合群合力,方能成功,何况改造国家,事体伟大,益须团结。造成中华民国,过程艰巨,岂有单独男儿负责,便可成功?

  邓蕙芳在文中将那些和她一样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女中豪杰的名字、经历一一列出,正是因为自己曾亲身经历,邓蕙芳才会有这样的意识和觉悟,去为这些伟大的女性在历史薄上争取写下一笔。

  广州光复后,邓蕙芳没有留在后方,她依然加入了北伐军女子炸弹敢死队参与北伐,在徐州,面对着张勋的辫子军,女子北伐队表现得十分英勇。和男性战士一样,她们个个一身戎装,身上挂着炸弹,手持步枪,用手中的子弹为一个更为民主的社会去争取一城一池。

  辛亥革命以清廷被推翻而胜利告终,但保卫革命果实的斗争却远未结束。无论是二次革命,还是护法运动,邓蕙芳都追随在孙中山身边,成为革命重要的主力军。护法运动失败后,身兼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逐渐控制了广东,1922年,背叛北伐的陈炯明残忍地杀害了邓蕙芳的丈夫夏重民。丈夫殉义让邓蕙芳遭受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但性格要强的她却没有被这一噩耗所击垮,她依然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一个人曾肩负起党务、教育、新闻、妇女等多项工作。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广州被日本侵略者占领。邓蕙芳秘密返回东莞,利用她在家乡的人脉和积累,组织游击队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东莞百姓将她称为“邓三姑”。在企石黄大仙庙附近的饭盖岭战役中,“邓三姑”率军将来犯日军全师歼灭,立下大战功。抗战8年时间里,邓蕙芳在东莞留下了卓越的战绩。1944年,邓蕙芳突袭日军,将被日军包围的270名老百姓救出。

  邓蕙芳(1891—1977),女,别号爱明,东莞市石排镇福隆乡人。1908年初,就读于广州美术学校,参加同盟会,她曾参与营救夏重民等出狱,参加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曾数度出入战地辨认烈士尸体。1917年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1944年7月7日,千余名日军围攻太和、石排,270多名老百姓被包围。邓蕙芳侦知敌情,毅然率众对日军进行突击,打得日寇溃不成军,270多名老百姓获救。邓蕙芳还积极主张女权,亲自撰写了《辛亥革命前广东参加革命工作之妇女》一文,为女性正名。为了令投身于国家之独立,民主之进程的女士被历史铭记,邓蕙芳在文中特意将她们的姓名、所做之事一一详细列出,供大家瞻仰。1949年广州解放前夕,邓赴香港寓居,1951年定居台湾。1958年、1976年任台湾国民政府监察委员。1977年11月24日在台北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