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逸凡:兴宁最高级别的解放军将领
晚年邓逸凡将军在广州
1953年9月,越南胡志明主席给邓逸凡将军(右)授勋。
邓逸凡将军故居已日渐破败
人物简介
邓逸凡(1912-2004),原名邓福坤,学名邓国雄,曾用名邓惠民、邓彦,兴宁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和高级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广州军区原副政委、兴宁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级别最高之将军。因病于2004年9月3日在广州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本报记者 朱红娜 通讯员 何日胜
1、父亲支持,从小立志革命
邓逸凡,1912年6月14日出生于兴宁县水口镇峭峰堡(今小丰村)。祖父邓仁古,经营糟坊酒店及豆腐店,也算殷实之家,置有若干田产屋舍,后因种种原因,家道中落。邓逸凡父亲邓官权,没有继承父辈传统,不务正业,但赞成革命。邓逸凡7岁入私塾读书,11岁起先后在兴宁新圩正立、松树圩崇德、尚友小学和水口区立高小读书,1927年秋考入兴宁县兴民中学,由于受父亲支持革命的影响,在校更受进步思想的熏陶,他自小就立志要革命,很快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以致1928年被反动县政府通缉,无法再在兴宁学习、生活,只能辗转到汕头、潮州等地铁匠铺、刻印铺当学徒。
2、弃暗投明,从国民党到红军
1929年,国民党军在汕头招收学兵,邓逸凡听到消息后,从潮州赶去报名,不料招兵人员嫌他个头太小,拒不接收。
正在邓逸凡失望之际,招兵处的竹帘掀起,走出一个军官来,用客家话问道:“小老弟,从哪里来?”原来,他听见邓逸凡说客家话,就走了出来。邓逸凡一听军官说客家话,马上用客家话回答:“我是兴宁人,因为家里穷,出来找个活路。”军官听了,吩咐招兵登记的人收下了邓逸凡。原来此人是连长邱少郊,是梅县人。
邓逸凡当兵不久就参加了对军阀陈济棠的作战,所在部队被打散了。邓逸凡从乱军中逃出,回到了广州。他到处打工,生活又十分窘迫。说来也巧,有一天邓逸凡走在街上,竟迎面遇上了这位邱连长,于是重新入伍。邱连长升任副营长,邓逸凡到学兵连当了班长。
此时是1930年。不久粤桂军阀相争,激战梧州,邓逸凡所在的学兵连也要参战。开拔前,邓逸凡找到邱副营长说,到那里打仗我不去,死得太没有意思了。邱副营长对他说:“你们不是去梧州,而是过大庾岭到靠近湖南的南雄,再开过去就是共产党了,要防他们到广东来。共产党不是土匪,很厉害。你们去吧,去了以后不要大打,只要防一防。”邓逸凡闻言心中大喜,原来那里有共产党。
几天后,当上了代理排长的邓逸凡和部队出发了。就在他们到了南雄后布哨的第二天,他们驻守的山岭被红军包围了。邓逸凡身边的人被吓坏了,山顶附近的排部竹棚子里挤了四五十人。有人提出由邓逸凡指挥冲出去打,被他制止了。很快,红军冲了上来,兵不血刃,将山头的一二百人尽数俘虏。红军带着他们走路,邓逸凡迫不及待地告诉押送他的红军战士,他是共青团员,因为大革命挫败离开了家,现在,他又要回“家”了。
在南雄附近一个地方,全体俘虏集中了起来,听红军统帅朱德讲话。朱德讲了一番话以后宣布,愿留者欢迎,愿走者每人发3块大洋当路费,请自由选择。邓逸凡一下子被身边的俘虏兵们围住了,大家都要听他的意见。邓逸凡高喊:“我不回去了,我要留下来当红军了!”这一喊,一百来人留下来当了红军。以后,除了战争中的阵亡者,这些人都成了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3、能文能武,终成将领
邓逸凡加入红军后,红军对这个个子不高的小青年很感兴趣,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过来问:“你当红军想干什么?”邓逸凡说:“最好当宣传员。”“宣传员?你会写字吗?”红军干部问。当他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立刻找来一支毛笔,递到邓逸凡的手上。邓逸凡乘兴挥毫,写出几个蛮不错的毛笔字。红军干部喜出望外,说:“你不用当宣传员了。你当文书吧,我们正在找文书呢!”1930年,邓逸凡在江西会昌加入共产党,他当了营文书,不久改任支队文书,支队首长是林彪、罗荣桓。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逸凡曾任红四军第10师政治部秘书。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组织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邓逸凡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巡视团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于1940年8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随部东渡运河开辟淮海地区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华中总指挥部后方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
解放战争时期,邓逸凡任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21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邓逸凡1950年7月起任中国驻越南军事顾问团政治部主任兼政治顾问组组长、第二副团长。参与组织领导越南北部边界、红河中游、东北、宁平、和平、西北、上寮、奠边府等重大战役之政治工作。1953年获越南人民共和国二级军功勋章。
从越南凯旋回国后,邓逸凡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教育长、副院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政委、顾问等职,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立了功勋。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等。
4、不通圆融,因援越而离婚
邓逸凡将军性格古板执拗,不善通融,不善迎合,故人生坎坷,仕途维艰。
1932年冬,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期间,邓逸凡受命任担架队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率担架队80余人,随部队转战十个月,圆满完成抢救伤员的任务。后因其未能动员担架队员全部参加红军,于师政治部大会上挨批斗,但会后他行军、打仗,仍斗志昂扬。
红军长征途经云南,邓逸凡因任统计员,需背全师的统计资料,特向某领导申请免背步枪,领导斥之为“动摇分子”,并令特派员暗中监视。过金沙江后某日,某领导清点人数,大惊:监视邓之特派员早已逃之夭夭,而被监视者邓逸凡负重而行,精神十足。
1950年夏,中央决定派邓逸凡参加军事顾问团入越,协助越军抗法。邓逸凡回家后告诉其妻周志中。周闻之失声痛哭,曰:“好不容易盼来安定生活,又要分离。”1952年7月,邓逸凡赴越后回国探亲。周志中提出:“你再去越南,我们就离婚。”邓逸凡思之再三,虽向上级提出自己的想法,但仍表示服从组织决定,由此被批为“享乐主义”者。后他怀揣离婚协议书返回越南前线。
邓逸凡刚正不阿的性格让他受尽了挫折。林彪批评“政治学院不讲政治”,邓逸凡遂挨批斗甚烈。故曾在政治学院工作的他常自嘲曰:“运动复运动,运动何其多,我生多检讨,万事成蹉跎。”
5、晚年归隐,以习字种菜养鸡为乐
邓逸凡1984年离职休养后,兀自隐居家中,视名心寂然,闻利足寂然,唯以养鸡、种菜为乐。邓逸凡晚年除养鸡、种菜外,喜研墨挥毫,尤喜写毛泽东诗词和陶渊明诗句。将军钢笔字清秀娟丽,毛笔字大气纵横,凡来求字者均摇笔展纸赠之。八十高龄后,仍戴笠荷锄,拎水浇菜,精神十足。
邓逸凡家种菜闻名军区机关,每年都吃不完。吃不完先送给左邻右舍,后来就直接送机关食堂。每年蔬菜收获,他均过秤登记,从1993年至2000年,将军家蔬菜产量年年超过两千斤。养鸡所下之鸡蛋亦以彩笔于蛋壳上写道:“某月某日某时生。”
2004年9月3日,邓逸凡将军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邓逸凡将军故居,位于兴宁市水口镇小丰村,坐北向南,依山而建,为二堂二横杠式结构,斗门门额墙体上以墨直书“缵承先绪”四字,然门廊墙体上、屋内外墙面脱落,裸露大片土砖,屋檐瓦面不齐整,瓦桷尽出。禾坪之上杂草丛生,全屋已是破败不堪,摇摇欲坠,看后使人心痛楚楚。
据邓逸凡侄孙介绍,将军有兄弟四人,将军为长,育有二子三女。将军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威镇敌军,战功赫赫,然将军一生清廉,为官清正。他还时常劝诫子女、亲属不参政,宜从商、发展三高农业,故其子女及兄弟叔侄皆无从政,多数非农即商,少数在机关事业单位上班,均自食其力。邓逸凡将军名下老屋有三间一厅,位于老屋左侧,因其一生廉明,亦无力修缮。兄弟叔侄亦生活普通,故老屋日渐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