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普通人遭遇了什么?
22.06.2014 11:02
本文来源: Ndgd.Oeeee.Com
《1966年》,王小妮著,东方出版社2014年1月版,35 .00元。
《方圆四十里》,王小妮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11月版,35 .00元。
郑焉乾 编辑,广州
在中国文坛以及很多读者的心目中,王小妮一直以一个诗人的形象而存在,她写得一手好诗,其诗温婉、从容、质朴、细致,是我特别喜欢的诗人之一。诗歌之外,王小妮也写散文,写小说,亦漂亮至极。比如,她不久前出版的小说集《1966年》,写“文革”,表达别具一格,特别有力量,是那种一读就让你放不下,并且读着读着就会让你慢慢坐起来的小说。台湾诗人余光中说自己是“右手写诗,左手为文”,在我看来,这句话用在王小妮身上也特别恰当,当然,行事低调的她可能并不喜欢这样的判断及评价。
回归日常性
“1966年”,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部跟“文革”有关的小说。写“文革”的小说,并不少见,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伤痕文学”一直到现在,很多作家都涉足过这个题材。那么,如何写、写什么,便成了问题。
写“文革”的小说,比较常见的是两种取向:一是写山呼海啸的批判、血肉横飞的武斗等,着意于表现“文革”的灾难、噩梦与残酷;另一种取向则是写“文革”对人性的考验,写在残酷环境中人性的异化。在这两种“文革”叙述中,其实都隐含着一个前提:“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顺之,“文革”发生的1966年,当然也就是一个极特殊的年份。但是,我们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这种“特殊性”只是存在于历史叙事中,而对于生活在1966年的人们来说,他们或许并不能提前感知到这个“特殊性”,他们并不具有穿越时间而提前预知的能力。那么,生活在1966年的普通人,在那一年,他们遭遇了什么?日常的生活有怎样的改变?面对生活的变故有怎样的感受?
1 2 3 4本文来源: Ndgd.Oeeee.Com
22.06.2014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