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高考

05.09.2014  10:59

  恢复高考 包分配 3 X 自主命题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高考

   东莞时间网讯 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已走过了37个春秋。

  作为国家选拔人才、引导学校教育方向的社会制度,高考关联着千千万万家庭的目光。因此,高考改革每一个“风吹草动”都万众瞩目,重大而敏感。

  30多年来的十几次改革,无一不是在充满争议和期待中一步步迈进。今天,借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我们回头看看,这些年一起走过的高考改革之路。

  我们采访了五位高考过来人,倾听他们的高考故事,从他们身上,或许你能摸到历次高考改革的脉络。

  白天劳动晚上围着煤油灯看书

  挤上了大学毕业包分配的末班车

  1995年

  代表考生:周秒全

  工作单位:东莞某私企的会计师

  1977-1979年

  代表考生:周孝云

  工作单位:东莞机电工程学校

  周孝云经历了1977年、1978年和1979年三年高考。

  1977年,周孝云高中毕业,16岁,赶上了知青下乡的“潮流”。他被下放到离城里20多公里的林场,跟着农民种树、种水稻。

  30多年过去了,他至今仍记得第一次下水田的情景。白嫩嫩的小腿踩进水田,田地里的蚂蟥马上叮上来,流了很多血,小伙子吓得赶紧往岸上跑。“哎,农村耕种苦啊。”周孝云没有戴斗笠,几个月就彻底告别白面书生的形象。

  后来,村里传出恢复高考的消息,周孝云决定赴考。

  第一年恢复高考,全国并没有统一考试,没有考试大纲,也没有统一教材。眼看只有三个月复习时间,周孝云他们几个就四处借书,轮流围在煤油灯下看。

  第一年,周孝云差二十几分与大学失之交臂。1978年,周孝云再次赴考,可惜运气欠佳,又是差了十几分。

  农村的生活太苦了。如果想鱼跃龙门,只有三条路,要么高考,要么当兵,要么回城里当工人。周孝云因视力不过关,当兵没选上。因此,他决定1979年再次高考。

  这次周孝云终于考上了专科大学。当年,考上大学就意味着一条腿踩进了国家单位。身份一下子从农民变成了国家干部。户口也可以迁往城市,毕业后国家负责分配。

  1995年,在周秒全的人生中,可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点,那年的高考,是新中国恢复高考后,国家最后一届实行包分配的高考,是公费上大学的末班车。

  周秒全坦言,当时他们村只出过三个大学生,没考上大学的高中生有十多个。“你看,高考一条线,跳过了,就真正跃入了龙门,吃上国家粮;没有考上,就得沉入苦难的农门,成为农民。

  因此,周秒全上学很努力,超强的记忆力,为他的历史和政治挣了不少分。高二时,在班主任段老师的指点下,他从理科班(3 2,语文、数学、英语 物理、化学)转到了文科班(3 2,语文、数学、英语 政治、历史)。

  周秒全“当年我们本科上线档是525分(五课,每课满分150分,总分为750分),我的历史和政治,两门课就是270分,但数学和英语拉了不少后腿,总分是535分,很幸运地上了省内一所本科院校,算真正跳出了龙门。”周秒全说,这所学校每年300多名应届高中毕业生,能考上大学的不足10%。

  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到几乎人人都可以上大学。周秒全感慨万千,“那年,还感叹自己非常幸运,作为国家包分配的最后一届大学生,当年村长、村支书都赶过来道贺,还以村委的名义奖励了1000元,这够一年的大学生活费。

  高考一转眼就近20年了,但回想当时拼搏的情形,周秒全仍历历在目,“一本古汉语字典都翻烂了。”感谢高考,让一个深山里的孩子,真正走出了大山。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