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中:在传统的深处 找到超越传统的支持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6月25日,“邱振中:起点与生成”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此次系列展览是继1989年《最初的四个系列——邱振中书法作品展》之后,他时隔26年举办的第二次大型个展,也是继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江西省美术馆之后巡展的第五站。展览展示了1989年以来,作者在多个艺术方向上的创作成果。
邱振中,1947年生于南昌,当代艺术家、书法家。他1981年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邱振中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入读浙江美院书法系的研究生,上世纪八十年因发表多篇书法理论评论在业界成名。他对当代书法创作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致力于当代艺术创作。
“邱振中:起点与生成”包括三部分作品:书法、文字作品、绘画。书法部分展出邱振中草书作品39幅。作为邱振中通向当代艺术的起点,草书集中反映了他书法创作的成就。文字作品部分,展出作品21幅。在以汉字为基础的创作中,邱振中从文字题材、章法、涵义、观念、主题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进行探索。邱振中的水墨画此次则展出了73幅作品,包括其1995年最初的水墨画作,运用了其在书法训练中所获得的笔墨能力。
在展厅外面的隔板上,邱振中打印了一段话,是20世纪美国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评价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的文字:“因为过去已被变成传统,所以具有权威性;因为权威性以历史的面貌出现,所以变成了传统。”
邱振中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是展览最重要的问题意识:传统的断裂和权威的丧失无法修复,他必须找到新的方法来处理过去。对于艺术家而言,应该在呈现传统的同时,还能表现出将传统与现代的断裂连接起来的可能性。对于一件书法作品而言,既要有传统中核心的东西,又要有传统中没有的东西。
壹
如果对建设新文艺无意义,则不值得做一生
羊城晚报:您以“起点与生成”为此次展览命名,那么您在书法道路的起点是怎样的?
邱振中:我自1979年进入这个专业以来,至今已经36年。36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太重要了,几乎是一个人一生中精力最饱满的阶段。在这36年里,我一直在学习、思考这个领域,然后反思,将之与自己所有的生活经验、阅读体会进行比较,这必然会让我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在书法阐释、创作新作品方面,我都尽我所能做了一些工作,这个展览就是其中一部分展示。
而展览最重要的主题,并不在于怎么以传统的思路做出新意。从起点到生成,它就像一列火车,有车头有车尾。对于我而言,现在更关心车头,更关心这列火车通向何方。不过起点也并不意味只是一个点,在起跑前,我也要做很多工作。
羊城晚报:在传统艺术家中,张旭是您最喜欢的书法家之一。张旭和草书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邱振中:在书法里面,我比较喜欢草书,因为草书是一种非常自由的表达方式,表达的范围很宽泛。张旭是草书里谁都绕不开的人物。他的作品、他的传说,对他的思考,至今依然有很大的影响,我相当关心他。最吸引我的是,张旭狂草的精神,是他利用书法来表现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激动不安。在我看来,草书还蕴藏着对今天书法创新的可能性,以及书法对当代艺术、当代文化发力的可能性。
今天,人们只是在传统书法艺术中取得愉悦,并创作一些不错的作品。但永远无法真正地和古人并肩而立,因为今人肯定写不过古人。如果只是把书法作为兴趣爱好,这样就没问题。就像下围棋,如果你是一个围棋专业运动员,就不得不考虑这一生扑在围棋上能做什么。书法也是一样。如果你所从事的不是对建设新的文化、艺术有意义的领域,那么我觉得这是不值得做一生的。你可以去做别的工作,业余写写字更好。而如今社会的分工确实让一部分艺术家终生以书法为业,那么就给这群人带来了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必须做点什么。
贰
要把书法创作做成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门类
羊城晚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自己的创作要从传统进入当代?
邱振中:喜欢书法的人普遍对过去的事物有所爱好,甚至依恋。可以说,没有情结就难以花大量时间深入书法。可是一旦有所深入,就更偏爱过去,这很容易让人对当代的东西不太关心,甚至敌视它。整个书法界的情况基本是这样。但我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对于感动过我的东西,都愿意投入地了解它、把握它。我愿意深入感动过我的一切,这里面就不仅仅有书法,还有诗歌、音乐、哲学。所以对我来说,不存在对传统和现代的区分。
我上世纪80年代进入浙江美院,当时大量现代诗歌、哲学、心理学等等西方学术蜂拥而至。而当我接触这些东西时,感觉到一种天生的契合。一个人的成长是很多因素糅合而成的,没有那么清晰的阶段。不同的因素同时作用于我,只是每个阶段侧重的方面不一样。进入书法专业的早期,很重要的任务是深入这个领域,阅读文献、进行严格的训练。不过,从读书法专业开始,我就非常清楚,一定要把书法创作做成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门类,把书法理论做成当代学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这就和我一直阅读现代艺术有关系。
羊城晚报:那么传统书法用于当代艺术转换的困难是什么?
邱振中:实际上不是转换的困难,而是深入的困难。书法本身的门槛很低,谁都可以写写书法,但要深入却很难。它的困难体现在,用毛笔画一条线,让别人过了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甚至一千年都看不够。这条线要画成什么样子?这真是不可思议的。谁做得到?王羲之、颜真卿做到了。现代人想做到这样,该怎么做?
我的思考是,今人要做的,首先是精通过去,要清楚前人做过什么工作,取得了哪些伟大的成绩。这不是喊几句“传统伟大”的口号,而是得很具体,具体到每一笔画之间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过去到今天,这样的关系又是如何沿革的,其中有多少种可能性……都要细究。只有当做到这么精细时,你才有可能做出前人还没做出来的事。如果今人只做前人做过的事情,在我看来,那就只是学习而已,就像在中学学课本,都是成熟的知识体系。但对我来说,这并不让人满足。
叁
我绘画的过程很像草书
羊城晚报:除了书法作品,这次还展出了你少见的绘画作品。它们似乎更像是抽象艺术,这也和书法的传统有关系?
邱振中:和传统的关系非常密切。画这些画,用的是我对草书的驾驭能力,比如线的运动、对力量的驾驭、线之间的整体关系、延续性等等,都跟草书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般写草书的人可能也没想到这些。
不仅一笔一画里有草书,而且在我绘画的过程中,画是一点一点、一笔一笔变得完整的,这个生长的过程和其他绘画者完全不一样,因为这个过程很像草书。本质上我是用我的草书来创作所有的作品。经过书法训练再来画画,对我来说,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
羊城晚报:换言之,您是在传统书法艺术中寻求当代艺术的可能性?
邱振中:实际上我们今天谈书法,每一句涉及的都是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传统很重要,是我们的根基。无论每个人热不热爱传统文化,它都渗透在所有的事物里,都影响了你,成为了无形的根基,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建设新的文化时,传统怎样可以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人们常说超越传统,问题正是怎么超越。范迪安说,书法领域的探索者大多着眼反叛传统,而邱振中则转身直面传统。我的补充是,深入传统是很艰难的,正是在传统的深处,才能找到超越传统的支持。这个方向是这几十年以来没有人做过的。这看上去是一个保守的办法,很多人会说,这么多年后为什么邱振中好像回去了?其实我深探传统是为了寻找一些东西。
羊城晚报:以您的创作而言,书法能对当代艺术做出什么贡献?
邱振中:书法为当代艺术提供灵感,我们能从书法出发,做出现代作品、当代作品。如果这样的作品在当代作品中是独特的、优秀的,那就是贡献。因此,这个展览最刺激的问题是:从书法出发,能不能做出优秀的当代艺术;在做的过程中,我们的方法是背叛传统,还是面对传统?当我们在尝试做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时,如果其中不包括过去最重要的因素,不与之产生关联,那么就是不深刻的。在我看来,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既要有传统中核心的东西,又要有传统中没有的东西。
肆
顶尖的艺术家,
可能无法顾及大众的理解
羊城晚报:在当代艺术领域,不少知名艺术家也以汉字为题材,如徐冰、谷文达等。您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邱振中:他们是文字艺术,不是书法艺术。像谷文达利用篆书的结构,它里面没有书写,只有图形。徐冰做的“天书”,是编制汉字,编汉字里没有的结构。他模仿汉字结构,去构建汉字从来没有的东西。书法之所以称为书法,有几个先决条件:第一它必须书写文字,第二它必须一次性地书写。书法讲究笔法的章法,笔法、线条,要达到传统的要求。他们可能想到一个点子就可以做了,但我要受到书法传统的制约。
我也不能说自己的方法就比他们更难,他们有他们的难处,只是路不一样。但这就对了,每一个艺术家都要开拓自己的道路。在今天的中国原创性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难。中国当代艺术中很多都是模仿西方的,或者模仿中国自己的!你看岳敏君的光头笑脸多少人跟着画,刘庆和的画也有学生在模仿。
羊城晚报:今天的书法已经不具备古代的日常性。我们要怎样欣赏今天的书法艺术?
邱振中:在任何时代,书法都比其他艺术具有潜在的广泛性。因为它和汉字的使用有关系,只要一个人有基本的文化水平,都使用汉字,只要使用汉字,就已经深陷于书法的文化之中。但我们去欣赏艺术,一定是需要做准备的,否则只能以个人最朴素的本能去欣赏。好比去看现代舞蹈,观众应去了解一下舞蹈的历史,了解其中的代表人物或代表作,他就能更好地明白为什么有那么一个舞姿。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舞蹈的历史,只会更多地觉得现代舞蹈是瞎搞。
羊城晚报:所以在您看来,艺术是越来越专业化的?
邱振中:艺术家有很多类别,一个社会的知识体系是有层级的,每个人的任务不一样,创造新知识的人不能顾及下面。全国从事书法专业工作的人成千上万,但把艺术往前推进的人,顶尖的艺术家,可能只有三五个人,他们没有办法顾及大众对他们工作的理解。大众要理解,可能需要经过很多年、很多层级的传递,这没关系。但没有这样的人,这个领域就完蛋了。
另一方面,一个专业工作者,有可能的话,要尽力编一些入门级别的书。这样的书很重要,也非常难写。教初学者写字的教材汗牛充栋,但绝大部分陈词滥调,编得好用有效果者却少之又少。难处在于当想写一本好的书法入门教材,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我自己出版了《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但它也不得不混在其他教材里时,就被淹没掉了。就像我经常说的,当一篇重要的文章和九十九篇平庸的文章同时发表,人们就会失去鉴别能力。而那个作者只能继续默默地把自己的事情做下去,至于大环境的运动和变化,绝对不是这个人能驾驭的。
羊城晚报:您认为艺术家在社会问题上可以有什么作为,比如在留守儿童问题上?
邱振中:只要是有良知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个蛮大的社会问题 ,每一个关心社会公正的人都会愿意为此而做一些事情。但是艺术家能做些什么,又与他的专业背景很有关,这恐怕有点难。在北京,高校学生发起火柴计划,学生老师捐一些作品,去边缘的地区展出,为当地人讲解。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活动,但是影响面还是太小了。每个人都从自己出发,思考问题会更具体,也更可以操作。我就想,能不能找到一种形式,把我对书法的思考和对教学的经验,带给偏远地区的人们。明天,我还将在广州参加一个相关主题的研讨活动。
6月29日下午3点,“邱振中:起点与生成”系列活动之公益座谈会将在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广州市黄埔大道中309号羊城创意产业园3-12)举行。
此次座谈会的主题是:“艺术如何参与中国乡村文化重建:以关怀留守儿童为切口”。邀请嘉宾包括中国美协副主席许钦松、广州市文联主席乔平、广州市社科院哲文所所长曾德雄等。
自2014年8月以来,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持续关注留守儿童的艺术教育,多次组织艺术家深入粤北,赴翁源等地为留守儿童上艺术课,分享书法、国画、春联等传统文化之美,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今年4月,该院又首创以毛笔书信的艺术交流形式,邀请中国书画名家给韶关留守儿童写信。此举重现了几近绝迹的传统书法信札往来活动,从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入手,用艺术关爱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