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锡恒:从“互联网+”看清远经济发展
“互联网+”或许会成为2015年度最热门用词,各级官员正式、非正式讲话,各主流媒体的报道,甚至各种微信群中,处处可见“互联网+”一词,似乎不讲这个内容就跟不上形势,就显得很“out”(落伍)。
现代计算机技术支撑下的互联网已遍及城市各个角落,在免费公共无线网络(wifi)的推波助澜下,以该技术支撑下的各类服务平台,借助人们手中的移动终端,已深入、广泛地渗入了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传统的生产、消费、公共服务、阅读、信息传播,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原有的传统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改变。
每一次新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都会给人类社会原有的社会生态带来剧烈的改变,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受主观意志阻挡。每一次的新技术冲击初始,都会出现不少乱象,不少人因此浮躁、迷惘,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机遇。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一轮的新技术冲击,也是如此。
基于对经济发展之迫切,无论政界或商界,都希望利用新技术带来一波高速发展,但也应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把握机遇,尤其作为主导的政府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更应做到长袖善舞,从容理性。
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互联网+”是否发展经济万能的“灵丹妙药”?
互联网技术,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是取得资源科学高效配置的一种现代工具,它本身并不会直接产生实体物质,但会改变实体生产的业态,催生与之相适应的产业。
因此,在言必称“互联网+”之时,更要注重“+”号后面的内容,根据自己的能耐与实情去添加。
以现时异常风行的网购为例,以下几个要素非常关键:一是要有足够的买方,买方具有购买的经济实力;二是作为卖方的商家企业是否能提供网购者心仪和符合其性价比的足量合格产品,并伴随便捷安全的支付方式;再就是便捷的物流配送网络。只有每一个条件都能满足时,这场游戏才能进行。
如果参与游戏的任何一方出现大面积的违反游戏规则行为,比如某商家利用某时间节点大做噱头,诱使众多买家订购某一品牌产品,但事后却由于货源不足或价格变化不能及时供货,不仅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商家企业会出现亏本、倒闭,还会连累该品牌信誉乃至地方声誉。也就是说,如果“互联网+”后面加的是“0”,结果就仅等于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更考量着政府的智慧和管理服务水平:如何主导、引导畅销产品的增量生产,如何保证网购产品质量,如何在防止知识产权侵害的同时避免对创新积极性的伤害,如何保证网络金融安全,如何面对政府税源的流失,如何监管商家价格战的疑似倾销行为并予以规范?
“互联网+”中的经济信息是海量的,一级政府要准确掌握全域的经济运行实况,达到实时的有效监管与服务,就应具备对数据的收集、筛选、分析、处理能力,并创建相应的平台——大数据处理中心。而后发地区由于财力与人才的短缺,又往往居于不重视或落后状态,在互联网运用之中,只能拣别人用过的东西。“互联网+”就停留在口号层面。
要注重发展好符合市情的实体经济
清远作为后发地区,在运用好“互联网+”这一现代技术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发展好符合市情的实体物质的生产,形成“+”号后面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从而形成经济优势。
这就引出了新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传统产业已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清远市在省委省政府加快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广清一体化、广州全面帮扶清远发展等系列利好政策的前提下,仍出现全面的招商引资难的局面。清远政商界面临着实体经济该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清远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和后发地区,在中国实行城市经济改革后的30年快速发展的两个阶段(通俗地讲就是我国万元级消费品以及十万至百万元消费品快速增长的两个阶段)中,很不巧地总是搭上了末班车的最后一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处于生活消费品匮乏阶段,在家庭大件消费品电视机、电冰箱、家用空调机、摩托车和电脑等万元级产品被抢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蓬勃发展之际,清远只是一个刚由原隶属行政区划中划出的由七个“老、少、边、山、穷”县组成的新建市,在百业待兴之时,面对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理念陈旧等问题,没能在第一波发展浪潮中抢到发展机遇。待到广清高速、清连高速、京珠高速全面通车之际,清远终于搭上了末班车的最后一站,迎来了传统二次产业发展的一次小高潮,是时已是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前期,而珠三角地区已开始了腾笼换鸟。1998年后,中央政府推出了私家小汽车和商品房政策,同样的,清远除了在第一个十年的后期迎来了一波因刚需拉动的房地产高潮,进入第二个十年后,房地产新政不断推出,清远也进入了艰难的坚守期。
清远没能在两个消费级数的产业中取得规模发展,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应该形成产业城市和消费城市并重的“双腿前进”模式
“互联网+”或许是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引鸟哺鸟的有效辅助工具,但至为关键的是自身的梧桐林能否满足如凤之鸟的栖息筑巢之需求。也就是说清远面对发展新常态,在互联网时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一波发展中,要有F1方程式赛车手般的智慧和勇气,找准切线,稳、准、狠地压上去,迎头赶上,实现超越。
清远现有的八个县级行政区划,在省2011年批复的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中,南部四个县(市、区)划入了重点发展区域,北部四个县(市)划为生态发展区域。这个划分既符合市委市政府的“南融北拓桥头堡、水秀山清后花园”的战略思路,也符合自身实际,即南部以二次产业为主,达到“工业强市”目的;北部以一次和三次产业中旅游业的发展达到“富民”之效。
同时,清远城市经济结构应该形成产业城市和消费城市并重的“双腿前进”模式。
产业城市的打造是以工业支撑立足,发展有足够规模的二次产业。一是不能忽视传统产业。并非一提传统产业就是夕阳产业,很多人类生活必需品正是因传统而不可或缺,只是在“互联网+”时代要有相适应的新业态;二是要在高新产业中寻找发展机遇。我们不可能指望珠三角城市把成熟的高新产业无端拱手相送(转移),他们也同样在花大力气发展。要实现“环珠三角高新产业成长新区”之目标,最重要的是把清远变成“创新高地”,引入现成的科技成果之“蛋”,孵出优质之雏鸟,并哺之成大鸟,待群鸟起鸣之际,才是产业成功之时。除了进取,绝无捷径。
消费城市的打造是以休闲宜居城市为依托。清远得益于后发,在毗邻珠三角核心城市的优越区位中保留着生态良好的广袤的绿水青山,而且拥有高速客运铁路、京广铁路、与珠三角城市群互通的轻轨、空港和南北纵横的高速公路网络,这是粤东西北各市无法复制的优势。
清远有温和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垂直小气候,多样化的地貌以及分布在全域的优美自然风光,有北江这条古代南北水上“丝绸之路”积淀下来的丰厚人文景观以及农林大市所具有的农业景观,有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淡水产品、土特产所形成的美食,这些都是可以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宝贵资源,切不可等闲视之,要综合开发和利用。
积极发展“互联网 + 旅游”,增加“后花园”的回头率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8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所明确的“完善城市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加强连通景区道路和停车场建设,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培育发展游艇旅游大众消费市场,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等内容,以及相应的“落实差别化旅游业用地用海用岛政策,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和鼓励弹性作息”等,无一不符合清远的旅游发展之需求。
另外,长隆项目这只金凤凰已落地清远,其全面投入经营后无论影响力、游客量、游客结构及来源地都会令清远旅游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凤凰身旁必有百鸟环飞,郭锋市长提出的“清远应借长隆入驻之势,打造千亿元产值的产业”绝非虚言,也是清远旅游业多年力求之景象。
长隆项目入驻清远后,其吸引的游客与清远原来游客不仅不产生冲突,还会出现很大的增量,增加大量的东部沿海省份以高铁方式抵清、周边省份自驾车抵清游客及相当数量的海外游客。由此,清远旅游将在“水秀山清后花园”的基础上叠加“国内外旅游目的地”之功效。清远旅游必须提前布局,做好对接,充分承接长隆的“溢出红利”,把数以千万计的游客引向市内纵深,借此突破生态发展区域产业发展之瓶颈,富裕一方群众。按国办《意见》中所示内容,以梯度拉引、接待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分解周末和节假日高峰的客流量。
要做到这一点,全市必须做好三大旅游板块、两条旅游走廊中的旅游产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同时构建各板块之间及内部的便捷交通网络,提升服务水平,让游客感受到舒适与精彩,提高其对清远游的性价比感受,大幅增加“后花园”旅游的回头率。
清远的旅游业如能做到这一点,并以“互联网+”的方式成为“+”号后边的内容,千亿元产值的产业就会成为现实,在全市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快速发展增长极,有利于清远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目标。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依然要把实体经济先做实做好,这一点毫无疑问。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清远分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