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与潮州的渊源

21.05.2016  13:11

 (一)

  谭半港原名辟望港,是郑成功的曾祖母谭氏妈的家乡和出生地。

  辟望港所在的港口村是潮州府海阳县辖下外莆都属村,地处潮州府纵贯南北的母亲河韩江的出海口,是潮州通蕃溯汀的必经门户,也是宋元以降重要的商贸港口。

  人类逐水草而安居,文明因江海而发达。潮州僻处海隅,史称蛮荒之地。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韩愈“狂妄戆愚”,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当时唐宪宗派遣使者往陕西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供奉,朝中大臣一派逢迎之声,只有韩愈不识时务,上表力谏,而且口出狂言,惹得唐宪宗龙颜大怒,本来要杀他,幸亏裴度、崔群等人出手相救,才保住了一条小命。韩愈跋山涉水、狼狈不堪地来到潮州后,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现实的破败和凋弊,仍使韩愈仿佛当头又挨了一棒。在给唐宪宗的《谢上表》中,韩愈可怜巴巴地写道:“臣所领州(指潮州),在广府极东界上,去广府虽云才二千里,然来往动皆经月,过海口,下恶水,涛泷壮猛,难计程期。飓风鳄鱼,患祸不测,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气,日夕发作。臣少多病,年才五十,发白齿落,理不久长。加以罪犯至重,所处又极远恶,忧惶惭悸,死亡无日。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一派颓废等死的末世景象。

  这样的一个环境,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虽然性格梗直,宁折不弯,但韩愈在处世上也有另一种特质,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况兼他本质上是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官员,来潮州履新不到一个月,他就拿出了一个朝廷命官的魄力,在当地积极地推行办教育、修水利、兴农桑等多项善政,并且从抗拒潮州,到接纳潮州,进而发现潮州之妙处。当他听说恶溪一带鳄鱼出没,为害百姓,就马上布置属官秦济将一羊一猪投放到恶溪里,限鳄鱼七日内迁徒到大海,并专门作了一篇《祭鳄鱼文》。文章写道:“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此时文中的“潮之州,大海在其南”,与初来乍到时上表的“州南近界,涨海连天”,两处所指都大致是韩江(当时尚称凤水或恶溪)的出海口辟望港。

  辟望港是潮州的眼睛,它目击了历代官员的进进出出,也见证了一个地方的兴废起落。韩愈来了又走了,他只在潮州呆了八个月,却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潮州从此有了“海滨邹鲁”的名声。潮州人十分信赖他,“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也十分感念他,“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更重情重义,把山水都改姓韩,笔架山改为韩山,凤水改为韩江,并建造了韩文公祠,以为永久的祭祀,还礼请宋代大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撰写韩文公庙碑,对韩愈作出了崇高评价:“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在苏轼的笔下,韩愈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最高典范。韩愈治潮800多年后,清朝两广总督吴兴祚赋诗赞道: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潮州,因为韩愈的作为、苏轼的文章而在中国的江湖声名鹊起。

  当然,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民生的好坏,经济的发展。由于特殊的地理方位,潮州在历史的渐变中,逐步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特别是宋代潮州陶瓷,已远销海内外。当时辽金等外族入侵,中原陷于战乱,大批北方的窑工被迫纷纷南迁,在既富于瓷土,又便于外运的潮州找到了最佳的落脚点。更重要的是,潮州处于北宋设立市舶使的广州与明州(宁波)的中间,不管北上还是南下的船只,常常选择潮州作为补充给养和中转休憩的绝佳去处。巨量的货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使大量生产精致影青瓷和青瓷的潮州窑场,无论是技术改进,还是生产规模,都达到了发展的全盛时期。据香港中文大学苏基朗教授研究,在北宋时期,潮州陶瓷主要由泉州海运商人经过广州向外出口,因为当时的政府已实行罢却明州、杭州市舶司,只就广州市舶司抽解的政策,规定船只“往复必使东诣广,不者没其货”,这些泉州的海运商人不得不去广州办理外贸清关手续和领取必要的市舶公凭。因此,地处泉州和广州之间的潮州更加迅猛地发展起这个全新的产业,并享有集中生产的优势。据统计,宋代广东全省窑址共有63处,潮州就占有22处,其中仅笔架山10号窑,全长近百米,一年就可烧制陶瓷超过百万件。十里窑烟,逶迤绵延,成为一道动人的风景。保守估计,每个窑场至少可养活数百人,这些人除了制陶工、烧窑工外,还包括把外销瓷运输到镇里、港口的挑夫、脚夫和小贩,以及外来的船员、水手与商人等形形色色的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