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做客“红满堂大讲坛” 畅谈民间信仰与社会文化
6月6日下午,我校红满堂大讲坛迎来了厦门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振满教授。郑振满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研究心得,围绕“民间信仰与社会文化史研究”主题,旁征博引,从“进村找庙”的缘起、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标准化”与“正统化”和莆田平原的仪式联盟四个方面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进村找庙,进庙找碑”
“进村找庙的缘起是什么?历史学与人类学有什么关联?什么是标准化、正统化?莆田平原的仪式联盟与社会文化有什么关系?”讲座伊始,郑教授就开门见山地为大家展示了本次讲座的四条主要脉络,旁征博引地介绍了民间信仰与社会文化史的关系。同时,郑教授始终不忘以分析性和批判性的态度分析自己多年的田野经验,分享他对于民间信仰的认识。
聚焦“里社、村庙与社区”、“冈田谦的祭祀圈理论”和“濁大流域人地关系研究”三个方面,郑教授结合明清时期的历史故事,开创性地提出了“进村找庙,进庙找碑”的观点,详细地阐述了“社会”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含义,他认为,社是土地神,传统乡村通过祭祀圈来划分生活圈,一个社会就是一群拥有共同祭祀对象的人的生活圈,祭神是国家权力在民间的体现,神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
在讲座中,郑讲授不止一次提及要将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观点。期间,他以《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为重点,分析了“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社会风俗与民众心态”、“神祇崇拜与地方社会”、“乡村庙宇与家族组织”与“社区组织与村级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揭示了开展“华南社会文化史”研究计划与“历史人类学”高级研讨班项目的重要意义。铺展论述期间,郑教授坦言,学者们应该更多地前往历史现场解读文献,在地域性差异中追寻历史变迁。
随后,郑教授还分析了“标准化与正统化”的问题。对于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提出的标准化概念以及“标准化与正统化”问题上的质疑,郑教授则认为“国家与社会应呈现出统一性与多元性”。
“标准化”与“正统化”
郑教授从华堔的“标准化”理论、《近代中国》的专题讨论、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等方面展开对“标准化”与“正统化”的讨论,并提出科大卫、刘志伟的质疑。教授还打趣说自己曾经和科大卫有过相关方面的学术争吵。他提到,神和仪式其实是一种文化统一的过程,政治统一的过程。“标准化”和“正统化”也是国家与社会的统一性与多元性的体现。最后,郑教授抛出三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国家认同是历史变迁的唯一动力?如何看待佛教、道教等文化传统?地方社会的自主性与策略性选择?
“研究历史亟需走到田野中去”
郑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现场师生对民间信仰与社会文化史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渐渐领悟到郑教授言辞背后细致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他指出,“在方法论上,要把文献和田野结合起来,不能单单专注于文献,也不能只呆在图书馆里就把学问做完。你真的要读懂文献还是应该去做田野,也就是说要把文献带到田野,带到当地,这就是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论,最好的就是到现场读文献,不能满足于只是埋头阅读历史文献。”郑教授站在开拓创新学术研究的高度为人文和历史学科发展指明了四个方向:一是历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需要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即学科研究应走向田野,让实践与文献相互结合;二是每个人都应形成自己的文化信仰,之后再上升为国家信仰;三是历史与人类的研究范围应拓展,在扩大领域里深入探究。四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能欠缺对本土文化的了解,避免造成文化断层。
提问环节,郑教授与我校教师和学子进行了亲切交流,针对疑惑和问题,郑教授予以深刻剖析和细致解答,博得了在场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郑教授以博学多闻的大师风范,丰富深厚的学术功底,细致入微的讲解,精辟入里的分析带领大家一同探讨学术话题,为我校学子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大师笃学敏行的治学精神,锐意创新的治学方法深深地感染和激励在场的华农学子。一位中文系的同学说道:“这个讲座让我受益匪浅,结合前几日发生在山东招远邪教组织的故意伤人案,深深地意识到本土文化认知与民间信仰建立的重要性。”
据悉,此次讲座由人文与法学学院和科技处共同主办,作为“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贡献。(文/图 人文与法学学院 叶皓凌 关磊 校报学生记者社 陈慧娟 覃丽冰 欧阳文达 校报学生记者 李志英)
相关链接: 郑振满教授,198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9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德国国家族群与宗教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暨南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访问学者与科技交流。曾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主任,现为厦门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项目“中国地方史数据库”、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项目“在边疆的村落:华南的历史、社会与文化”。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明清时代的乡族、乡绅与官僚政治”、“清代闽台社会形态与地方行政比较研究”,“清代台湾与大陆家族组织比较研究”,福建省委托项目“福建省名镇名村考古计划”等。
专著:《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Family Lineage and Social Change in Ming and Qing Fujian,Hawai’i University Press,2001;《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培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Ritual Alliances of the Putian Plain,Leiden ; Boston : Brill,2009。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学术月刊》、《民俗曲艺》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责任编辑: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