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部门解读东莞经济“换挡” 汗水型经济要改变

28.01.2016  09:50

何欣/制图

7部门解读东莞 经济 ,去年很多人感觉经济不好实则为企业分化加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困难,地产汽车以及高新产业增长迅速

2015年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作为经济转型样本的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75.06亿元,迈入6000亿俱乐部,GDP增速也达到8.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点。这样一座行进的世界工厂,如何保持这样的增速?其中又有哪些驱动力已经悄然完成了“换挡”?记者借“走进世界工厂”之机,请东莞改革办、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统计局、商务局、水乡管委会7部门“解读”东莞。

解读数据

整体趋稳模式有待观察

Q1:8%的增速是否乐观?

解读:东莞市统计局副局长冯坚:评价2015年的经济发展就一个稳字,稳中有升,稳中提质。GDP达到6275.06亿元,突破了6000亿元的大关,按照美元去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00亿美元。经济增速达到中高速,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从去年各个季度来看,每个季度都在加速,第一季度6.7%,第二季度的7.4%,第三季度的7.9%,再到全年的8%,是一个经济回暖持续向好的态势。从人均GDP来看,2011年东莞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后面每年能增加1000美元,2015年突破12000美元大关。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在我看来,东莞目前的这个情况也并不乐观,只能说是经过努力,成绩有一定程度的反弹。数据还可以,其实离转型升级还很远。其实不仅仅是东莞,全省的格局基本都是这样。东莞目前也是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强势增长,具体来说主要是房地产、 金融 以及互联网+,但这种模式能走多远还有待观察。

经济“体感温度”不一样因企业分化加剧

Q2:东莞的整体宏观数据向好,但是微观上各行各业反馈经营压力大,好像实际温度有10摄氏度,但体感温度比这低。这是什么原因?

解读:“东莞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是提高的。”冯坚以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佐证,东莞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的7.14万元/人提高到9.50万元/人;同时土地产出率持续提高,随着东莞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土地产出率由2010年的4.01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15年的5.39亿元/平方公里;第三是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随着我市推进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不断降低,预计2015年的单位GDP能耗下降率超过5.65%。冯坚表示,按照现在的形势,企业分化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完成动力切换消费拉动明显

Q3:东莞前几年的固定 投资 增长都是10%以上,2015年的固投只有3.3%,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大的落差?

解读:冯坚解析:“实际上这是东莞经济驱动的又一个换挡,从最早的‘出口拉动’,到后来的‘投资拉动’,再到现在的‘消费拉动’。”

我们都知道,原来东莞以外向带动为主,曾经东莞的外向依存度非常高,最高的时候超过430%。金融危机以后,东莞大力推动内销,外向依存度在不断降低,到2015年外向依存度下降到166%,比2010年下降了25.7个百分点。东莞在第一阶段完成了“出口拉动”的换挡。

前几年东莞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房地产投资也很火热,房地产一度占每年固定投资的40%以上。“然而2015年的房地产投资相对持平,因为没有什么增长所以拉低了全年的固投增速,但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都是增加的,技改投资同比增加85.6%,拉动全市工业固定投资26.8个百分点。”冯坚解析,这个过程中,东莞的动力切换到消费领域,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4.70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

其中汽车和房产的消费异常火爆,全市限上汽车类销售额536.08亿元,增长23.2%;全市新建商品住宅网上签约销售86682套,销售面积977.81万平方米,增长75.0%。

“莞式反转”汗水型经济要改变

Q4:因为换挡带来东莞哪些经济结构的改变?

解读:冯坚说,莞式反转给东莞带来经济拉升,2015年服务业的带动效应比较明显,在金融业、房地产业、电子商务带动下,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工业发展的回升是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有些传统产业走掉了,通过努力引进了新的企业,包括华为。如果没有华为,数字可能会难看很多。但是这个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引进一个华为就一个华为,不适合作为长期的战略。

第二产业过去是要素驱动,属于汗水型经济,能够成功升级关键是要看创新对经济有没有拉动作用?衡量创新的拉动作用,不是看创新的投入,是要看产出有没有增加,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工业增加值率。如生产一台电脑,进口的部件扣除,看自己创造的价值占产品总价格多少。可以说工业增加值率越高,创新能力就越强。但是现在很多时候广东包括东莞都不统计或公布这个指标,因为创新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方向

A、对接深圳

经信局总经济师张宇晴介绍,2015年东莞已经有12家百亿级企业,这一年东莞在内源性经济上对接深圳,借这个势头,引入了许多大型高科技企业,2015年东莞引进的超亿元企业中有一半来自深圳,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这里也有一个政策问题,有一些深圳高新企业虽然看中东莞的区域环境,但不愿意到东莞,是因为根据旧的政策深圳高企需要在东莞重新认定,现在有关部门已经透露,其他区域的高企可以互认,这对东莞吸引深圳以及其他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有很大的正面作用。同时东莞对大型骨干企业员工子弟开放政策,可以在这里参加义务教育。

B、供给侧改革

水乡管委会副主任邹健华介绍,去年东莞组织市环保、国土、水务等部门积极对水乡“两高一低”企业开展高频高压的联合执法检查,投了17.1亿元,有效倒逼污染企业退出。纳入退出计划的54家造纸企业已有53家关停,排查发现的165家新增无证无照污染企业和小作坊全部完成清理或整治。

“以前我们让水泥产业退出东莞,现在是污染大的造纸企业。”改革办副主任张玉成介绍,接下来将通过水乡指引目录,以“负面清单”的形式进行产业结构改革,同时达成供给侧改革。

东莞在排行榜上的位置

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省级创新科研团队数、发明专利授权量、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市场主体数量、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企业数、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等20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指标总量全省排名靠前,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排名第四;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省排名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排名第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全省排名第五;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在全省排名第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排名第四。

可以说东莞目前的经济有‘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好的很好,类似房地产、汽车等消费,以及我们统计到的东莞高成长性企业都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先进制造业和高端信息产业的增长也很惊人;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感受到困境,涉及的人比较多,所以反馈起来会觉得体感温度比较低。

———东莞市统计局副局长冯坚

链接:

东莞将还权于市场

东莞去年不仅保持可观的增速,还完成了“换挡”,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其中实行的项目投资建设直接落地改革、负面清单改革,以及商事登记改革都促成了东莞的换挡。

直接落地和负面清单颇有成效

2014年8月以来,东莞在全省率先启动了项目投资建设直接落地改革,努力打造项目投资建设审批高速通道。2015年11月23日,东莞在总结梳理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印发实施《关于推广实施项目投资建设直接落地改革经验的意见》。东莞市委改革办副主任张玉成介绍,直接落地改革经验正式全面推广实施,项目投资建设整体审批时间大幅减少3-6个月,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

张玉成举了一个例子,松山湖红杉生物有限公司体外诊断试剂原料研发生产项目2014年10月26日取得土地,经过直接落地审批,12月8日便通过质量安全监督登记开始动工,整个审批时间仅用43天,抢抓了施工黄金期,直接节省上百万资金成本,间接节省成本更是难以估计。

2015年东莞企业投资另一个重大改革,是3月份以来根据《广东省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粤府办〔2015〕26号)的文件要求,试行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除了不能投资、限制投资的产业和领域,其他项目根据不同情况,实行承诺准入和告知性备案,以前几个月才能完成的立项工作,现在1-2天就可以完成。”东莞市发改局副局长吴楚焕列举了一组数据,企业投资项目实行网上备案后,时限缩短为5天,实际上资料齐全的1-2天内可以完成立项。这让立项项目得到很大的增长,2015年,经东莞市发改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总数约651宗,计划总投资约1723.11亿元,同比增长约21%,为东莞市下来促进投资发展积蓄了后劲。

引发化学反应

东莞市政府 新闻 办常务副主任陈冀解析:“还包括商事改革,企业原本需要一个月的商事登记几分钟完成,看起来是一项物理反应,实际上会引发强大的化学反应,激活市场的红利。”

张玉成介绍,直接落地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主体责任,重构政府、企业、中介机构与市场四者关系。一是重构政府职能,推动政府内部改革,改变审批思维定势,以及推动政府审批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企业提供“主动”服务。二是还权于企业,突出企业主体责任,使企业从改革中得到红利,效率得以提升,在享受更大便利的同时,强化相应的约束。三是分权于中介,推行批审分离,推动政府职能转移,对承接的中介机构严格细化监管要求。四是赋权于市场,完善诚信机制,强化清出机制,形成和维护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秩序,让违规失信的企业和中介在市场上断财路、“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