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军:全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

30.09.2014  11:45

网络、手机、移动电视、触屏媒体、数字电影、3D电影、数字杂志、数字广播、MP3\MP4\MP5、DV、卫星通讯等媒体和终端,将为文学需求不同的受众提供分众化的信息,这不仅将带来信息碎片化和受众碎片化,还将深刻改变文学的创作理念、传播途径与阅读方式,文学已经被全媒体时代深刻改变,而新的改变还在发生。

进入全媒体时代之前,文学和文学评论必须首先解决有关分裂的叙事——繁荣与冷清、热闹与沉寂、发展与停滞,对应着当代中国对比强烈的现实,也对应着当下社会的不安、焦虑、迷茫的精神表征。它和整个社会一样,急切地试图寻找着精神和现实的出口,但又深陷在重重困境中难以脱身。

众多发表在各类文学论坛、社区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的文学评论,跟在传统平面媒体上传播的“正规军”共同构成了全媒体时代的文学评论格局。大众评论尽管不被传统所承认,却深刻改变了文学评论的固有格局,草根开始拥有话语权。

随之改变的,是文学评论的话语范式,有网友用“八股”和“八卦”予以划界:“平面书评比较八股一点;网络书评比较八卦一点。”有意味的是,传统精英文学评论面对草根的挑战,正在迅速地面临公众热情的流失。那些在传统话语模式中形成的习惯,如长句叠加、专业名词的堆砌、虚词的繁复等,并没有帮助传统评论留住读者,反而令读者远离。草根大众评论会根本上颠覆精英写作吗?至少从现在看来,这无疑将是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更值得思考的是:当人人都开始评论文学,文学评论又该何去何从?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迎来了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既必须整合各种学理、理论冲突,又必须面对不同媒体平台的矛盾与共存。它需要为精英找到共识,同时也需要面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草根评论的兴起,并要在两者之间找寻平衡,突破固化的评论体制,重建被全媒体时代重塑的文学评论格局。

全媒体时代文学审美表征呈现为娱乐化、平面化和大众化。大众审美趣味的转变和文学创作迎合大众,靠拢消费的必然变化是通俗阅读的兴起与雅阅读的退场。玄幻、仙侠、穿越、职场、官场、后宫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成为市场的主流。与这种趋势相对应的是,文学评论在其文学领域的缺席。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于,专业文学评论者不屑于进入上述文学场域,甚至不认同网络文学、青春文学是文学,当全媒体时代引出一条新的河流,精英们依然将脚留在过去的河流里。

全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电子文化压倒纸质媒体,大众媒体压倒精英文化。文学批评离不开传媒,必须通过媒体传播自己的声音,然而进入全媒体时代,面对刊物、书籍报纸副刊、网络电视、排行榜、研讨会或者新闻发布会等多媒体传播形态,文学评论的路却越走越窄,因为评什么不评什么、发什么不发什么、以什么样的话语方式言说,从进入媒体传播那一刻起,就受到发行量、点击率、收视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在全媒体时代,如果仅仅在一种学理层面来完成文学评论,当然会将文学评论带到一个曲高和寡的窘境,但是反过来,没有这样的学理模式,或者因为媒体考量放弃掉学理的严谨性,文学评论还是文学评论吗?两者如何结合,或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系广东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