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贵的房子你都买了,天天用的家什你却凑合?
我第一次对“凑合”这个词的真正体会,起源于某次初中去女同学家聚会的经验。
女同学有张可亲的圆脸,家境算得上优渥——至少在当年的小环境,绝大多数工薪家庭都还挤在一室一厅的小房子里,她家已经在郊区拥有了三层小楼。因为家里开了个服装厂,这个同学几乎每天穿衣服都不重样,“太费力的就不洗了,穿脏就扔了呗,反正有的是。”
受到她的邀请时,我的内心是雀跃的,毕竟参观豪宅的机会不多。可当我们一行人提着可乐零食,真真正正坐在她家客厅里,不到半小时已经开始哆嗦。屋子非常大,角落里堆满杂物,尽管当时流行的桌椅沙发都在,却七零八落流散在不同方位,彼此之间毫无联系,到处都是绕在一起的电线。窗户没有仔细封牢,大冬天的穿堂风一阵阵经过,冷得让人想立刻做一套广播体操促进血液流动。
女同学的爸妈和姐姐都住楼上。“我们家一个人一个屋,各住各的。” 我们啧啧称奇,又依稀觉得哪儿不太对。她带着我们参观她的房间,衣服果然堆得小山一样。有女生问她,“那你最喜欢的东西会专门放个地方吗?”她摇摇头,“我没有什么最喜欢的。”
女同学的姐姐才19岁,据说和男友一起同居在这个小楼里。女同学说,“我爸妈说女孩子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非得出去工作闯荡,怪累的,又赚不了几个钱,有个对象就结婚生孩子呗,反正养得起。”
很久以后,我无意中在哪本杂志上看到一个标题:“家的意义是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和满足”,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那个女同学。如果一个人的家代表了伊的内心,那么当年那个十几岁少女似乎早早已对生活意兴阑珊了。客厅里零碎疏落的家具,早已没有共同围坐在一起的痕迹。电线是纠缠的,但沟通却不一定存在了。即使凛冽寒风经过,一哆嗦之后还是如常。
她茫然而平静地说,“我没有什么最喜欢的。”
1 2 3 ...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