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场逻辑

17.06.2014  20:51

2008年,王欣(化名)在父母的强烈盼望下,离开广州,回到粤北老家,考上了当地乡镇的公务员。六年过去,她依然觉得自己没有融入当地的圈子。她努力调整自己去适应,适应琐碎、适应孤独、适应虚与委蛇,而最让她难以适应的是喝酒应酬。作为女生,她酒量一般,讨厌喝酒,却常常不得不喝。她很困惑,明明很多人都不想喝,可还是喝得不亦乐乎;明明可以不用喝,可还是要喝。究竟是什么驱动着大家对酒如此趋之若鹜?

谬论一:喝,才是给面子

就对喝酒这种行为本身的态度,记者在公务员群体中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八成以上的受访者不喜欢甚至极度厌恶喝酒,而最终却又不得不喝。可见喝酒这件小事有着强大的社会规则在推动。

所谓无酒不成席,几千年来酒已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重要一分子,更是成为一个宴请正式、隆重与否的标志。

公务宴请、请客吃饭,即使宴请方不想喝,问过对方也表示不喝了,但往往还是会上酒。“不上酒显得不够热情、不够重视,如果对方说的是客套话,可能真伤了情面、坏了关系。”在粤北某县县委办供职的刘建(化名)告诉记者。正是在这种心态下,喝酒一度成为公务接待、请客吃饭的常态。

中国人喝酒关乎面子,请不请人喝酒、喝什么样的酒,事关面子和尊重与否,敬酒不喝不给面子,喝少了是不够给面子,不回敬是不懂尊重、没教养。总之,这里面有着一系列关乎面子、尊重、教养的逻辑。一不小心,你就可能触犯了哪个逻辑,得罪了人。

几年前,一个工作日的晚上,跟随区领导陪同市检查组吃饭,敬酒时酒杯被市检查组组长(已退二线)强行加满洋酒(大约三四两),而他自己才加半两不到。当时,自己婉转说喝酒能力差,工作经历比领导少很多,喝酒不能超过领导。结果,那位组长在区领导面前说你们区的干部就是这样的作风等等。最后我被迫喝了一满杯,之后到外面呕吐出来了。”供职于粤北某区区委办的一名干部在问卷中无奈地写道。

中国的酒文化源于政治文化,是传统社会政治统治的道具,后来下移到社会普通大众生活中。而当代的酒文化是古代政治文化演化过来的,有着政治强制性的阴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官场,不得不喝几乎成为人人皆会遭遇的情况。

酒文化不仅有全国通用的规则,还有地方特色,不遵守,同样是不懂规矩、不给面子。在粤北某几个县,当地习惯在饭局前玩“锄大地”(一种扑克牌玩法),输者就得喝酒,往往一顿饭没开吃,几两酒就已下肚。不仅一些外来者不习惯,一些本地的公务员也不习惯,但规矩还得守、面子还要给。

谬论二:酒是人际润滑剂

几年前参加同学聚会,由于大家高兴相互敬酒,结果我喝多了酒,近视眼镜摔坏了,晚上开车不够清醒,车撞到路边大树上,由于深夜不好意思打扰他人,就在野外睡了一晚。”一位粤北某市的公务员描述了一次同学聚会上的醉酒经历,虽然事后他也很后怕酒后驾车,但仍清楚记得那顿酒大家喝得很开心。

酒是人际关系最好的催化剂,酒精通过对人体的麻痹,让人兴奋、放松,从而打破沉闷的气氛,让人们从陌生到熟悉,从谨言慎行到无所顾忌。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喝酒是一种加速有效沟通的方式。

在同学、朋友、亲戚的聚会中,酒往往不可或缺,大家喝得热闹、喝得开心,也喝得感情更加浓厚,喝到境界时,感情都在酒中。熟悉的人如此,不熟悉的人,这份润滑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

一次外省某县组队来考察,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不知道说啥。几杯酒下肚,气氛就热闹了,一顿酒喝完,大家都熟络了,有些还成为了朋友。”珠三角某县公务员林恒(化名)说道。

在记者的调查中,即使再不喜欢喝酒的人,也无法忽视酒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许多人也通过酒桌来构建人脉。

一位在珠三角某县担任领导干部的同志就曾告诉记者,以前他在党校学习几个月间,同学之间经常会互请喝酒吃饭,尤其是到了学习快结束时,天天都有酒局,虽然有时也不堪负担,但还是坚持出席。“都是领导干部,搞好了关系,以后大家也好互相关照。

谬论三:酒是办事工具

不久前,记者采访佛冈县人民法院汤塘人民法庭庭长蓝榕概时,他告诉记者一个通过酒调解成功的案件。有一次,蓝榕概受理了一宗离婚案件,他主动找到当事人谭某进行调解,前两次对方都没理他,第三次他趁着吃饭时间找到谭某。就在他苦口婆心劝说之时,对方一摔筷子,大吼道:“你别啰嗦!这两瓶酒,你一口气喝了,我就听你的!”蓝榕概二话没说,咕咚咕咚就给喝完了。看到这一幕,对方痛哭失声,心里的障碍全打开了,案件也成功得到调解,一个家庭又得以复圆。

原本肥胖、有高血压的蓝榕概是不宜饮酒的,但为了工作确实没办法。而在基层、在农村,能喝酒往往成为一项重要的本领,喝好了别人就信任你,就能更好地开展工作。而同样做调解工作的翁源县周陂镇司法所所长刘河添,也将“酒开路”作为调解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仅是日常工作,基层跑上面要钱、要项目,省里的部门“跑部进京”,酒都经常扮演着一个桥梁的作用。“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多跑动、喝好酒,搞好了关系,分配资金、项目时肯定有优势。”粤北某县一名领导认为。

不仅是公事,私事也如此。求人办事,有些人不熟悉,有些话不好说出口,觥筹交错之后,气氛往往融洽,不好说的,不好办的,往往都能说,都好办了,在这里酒就成为了一个促成好事的桥梁。

粤北某县一名公务员向记者描述道:“有一次,参加外出考察学习,到达某区后,受到了当地主要领导盛情款待。在晚宴上,有一个陪同主要领导参与接待的工作人员,他当时还是以借调的身份在主要领导所在单位工作。当晚,酒过三巡后,该工作人员主动向主要领导敬酒,领导问了他一句,目前工作情况如何,工作人员二话没说,将自己的酒杯倒满,对领导说非常满意,并要用酒来表示感谢领导的关心,只见他端起一杯四五两的酒一饮而尽。领导看了,一拍桌子,明天到单位办调动手续。

这样的事情现实中还有许多,酒也具化为搞定人或事的工具,很多时候就连人际润滑、联络感情也服务于这个功效,让酒这种本来简单的液体越发复杂。往往一个酒局有着各种逻辑的混杂,或身不由己,或活跃气氛,或联络感情,或为不好启齿的目的做铺垫,或表达诚意。

新风来袭

2011年,随着各地查酒驾日益严格,王欣(化名)找到了偶尔不喝酒的理由。

而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反“四风”的开展,她才真正喘口气:“公务接待喝酒少了很多,尤其中午不喝酒让人轻松了不少。但下农村开展工作时,喝酒有时还是难免的。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基层公务员,尤其是乡镇公务员是喝酒颇为频繁的群体,尤其是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应酬多、喝酒多,喝醉的时候也多。

以前,一个乡镇领导干部如果顺利走上县里的领导干部岗位,这期间起码要喝一吨以上的假酒。”记者在珠三角某地采访时,当地一位领导干部指出当地曾经酒风之盛、攀比心态之严重,接待爱上酒,上酒还是洋酒,洋酒又假酒居多。喝酒多,质量还没法保证,喝坏了身体,也影响了家庭和谐。

如今公务接待新风劲吹。“公务接待少了,喝酒量也少了,身体反倒好了。平时喝酒,都是同朋友聚聚,或家庭小聚,不用担心公款吃喝,心情写意,喝得高兴。喝的都是自己泡的枇杷酒、杨梅酒,纯大米酿造,喝得放心。”“酒少喝了,逐渐形成无酒也能交流好,工作推动好的氛围,这是扭转官场风气的好举措。既保护了干部,又节约了成本。

有部分领导干部甚至表示,“八项规定出台后,一些基层干部至少能多活5年”。

下班后,不少公务员以前喝酒吃饭的习惯,也逐步扭转为放松流汗。

我现在下班后,经常打一两个小时乒乓球,然后回家看看书,陪陪老婆孩子。身体好了,家庭也和睦了。”珠三角某县一名县领导表示。

(李刚)

来源:《南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