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自治县采取四项举措推进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16.06.2014  14:02

  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支持下,乳源瑶族自治县立足实际谋发展,推动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该县2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中有22个村集体经济超过3万元,最高的达到118万元。大部分聚居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2013年的6994元。
  一、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农房改造深度推进。 2011年至2013年完成瑶区低收入农户、困难户住房改造共2409户,完成“两不具备”搬迁安置785户。二是农田水利不断完善、村容得到改善。三是完善了一批公路硬底化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四是大力实施农村绿化、美化、农村户厕改造工程,建成一批垃圾中转站和收集站,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五是少数民族聚居村全部通信、通电、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户户通,部分村落还实现有线电视数字整体转换;电力、移动通讯信号基本实现全覆盖,互联宽带实现“村村通”。
  二、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一是民族民间文化得到良好传承。近年来乳源精心打造“打民族牌、走生态路”的发展模式,形成必背独特的瑶族风情,有依山而建、构造独特的吊脚楼;色彩绚丽、独具民族特色的瑶族服饰;手工精细、颇具收藏价值的瑶族刺绣;豪放粗犷、高亢婉转的瑶族山歌;优美热烈的瑶族舞蹈。二是教育事业形成地方特色。努力加快瑶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推进城乡联校办学,大批边远村庄的学生集中到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中心小学学校就读,学校开设瑶语、瑶绣、瑶族传统体育教学等特色课堂。中小学入学率达100%,该县少数民族学生考上大学从2005年的50余人上升到2013年的110余人。
  三、不断健全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瑶族聚居村医疗卫生机构28间,村卫生站配备医务人员1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人,大专学历2人,中专学历13人。平均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其中建设达标有11间,达标率39.28%。二是形成覆盖镇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救灾济困等工作,改善瑶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该县瑶族人口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60岁以上的农民全部享受养老待遇,60岁以上贫困人口新农保参保率达100%,应纳入低保的均全部纳入低保,低保人口纳保率达100%。
  四、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一是开展宣传活动。在八一瑶族新村、政研新村、东莞“双到”瑶族新村、必背口村等自然村设置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宣传栏,张挂了宣传横幅,印制了600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手册》和民族宗教政策知识宣传资料,使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宣传深入人心。二是通过政府引导支持、群众积极参与、项目试点示范等,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试点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瑶绣、彩石、瑶家腊肉、苦爽酒等特色产业,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面貌,游溪镇八一瑶族新村、政研新村,东坪镇东莞新村、东下山瑶族新村,必背镇必背口村等5个自然村被韶关市授予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称号。三是大力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工作,把必背口村、八一瑶族新村、政研瑶族新村;东坪镇东莞“双到”瑶族新村、茶坪村委会茶岭瑶族新村等5个自然村作为“十二五”期间特色村寨试点建设的目标任务,积极申报争取列入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必背口村、八一新村、政研新村等3个特色村寨被省民族宗教委列入“全省优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并向国家民委申请验收。
  (供稿:乳源瑶族自治县民宗局,编辑:民族工作一处·余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