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督战释放流动性去向:抓落实成“后政策期”关键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总理督战释放流动性去向:抓落实成“后政策期”关键
在中国经济一季报发布后的宏观调控敏感时点,央行祭出年内第二次全面降准并定向降准。
意料之中的是,此番降准再次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普降之中重点关注三农、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难、成本高问题,并针对上述领域额外给出相应政策安排。
意料之外的是,此番降准前夕,李克强总理前往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考察,并在工商银行主持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当前,实体经济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新的业态、新的产业在兴起,但传统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引擎依然很重要。中国正进入一个‘衔接期’,能不能衔接好,金融系统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此背景下,市场不断揣测“总理前脚考察银行,央行后脚降准”背后的深意。
金融资源能否高效、有序的配置到实体经济领域将决定央行此次降准的政策效果。在市场看来,总理的“督促”意在确保本次释放的万亿资金能够实现其“支农、支小”的职能。
尽管有数据反映,今年一季度有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得到满足的程度比去年四季度提升了将近6个百分点,但从企业调查结果来看,前三位的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问题仍然是融资难、融资贵。
实际上,这反映了长期以来金融政策落实难、落地偏的问题,好的政策或制度出台后,防止投机和跑偏恐怕是“后政策期”需要格外重视的关键环节。
事实上,政府狠抓落实的决心已有体现。就在此番降准的前三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了中国工商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亲自调研、督办金融机构释放流动性的去向情况。
在考察中,面对可能出现的资金“跑偏”情况,李克强“苦口婆心”地阐释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但光有肌体,没有血液,经济活不了 ”。
他甚至“撂下狠话”警示金融机构,“企业融资成本下不来,将会严重影响就业、创业,金融企业最后也会受到冲击。”
抓落实不仅倚赖言辞中的决心,更考验细节上的思虑。从总理考察期间四次敦促商业银行“减少服务收费”,到给政策性银行明确指出有效投资的方向,再到强调“服务小微企业还要靠中小银行”,总理给“金融血液”如何支撑“实体经济肌体”勾勒了清晰的路线图。
从另一个层面看,总理“东奔西走”、“从严敦促”实际上也源于痼疾已然堆积。细细梳理不难发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喊了很多年,为何到了不“从上到下喊话”便无以“纠偏”的地步?这提醒银行本身也应积极作为,“主动想办法”,将政策意图落实到位,毕竟“处在关键岗位,任务艰巨,责无旁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关系到“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在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金融机构能不能“站好”关键岗,及时向实体经济和产出领域“输血”,才是总理喊话的真正希冀所在。(记者 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