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前模式”:暖了民心 美了社区

29.09.2015  18:00
濠江区滨海街道里前社区,半年前还是一个经济落后、村容村貌较差的典型代表,去年以来,在区委、街道倾尽全力帮助下,将落后村居的面貌扭转过来。

    上下同心啃下“硬骨头”,“后进村”短短半年大变样

    “里前模式”:暖了民心 美了社区

    驱车驶入濠江区滨海街道里前社区,一幅清新整洁的新农村图景映入记者眼帘:村道巷道平整宽敞,碧波荡漾的村前池旁,布设着各种体育健身设施,围设的花圃点缀着村前的老房子……这里的群众告诉我们,半年前,里前社区还是一个经济落后、村容村貌较差的“后进社区”,可以说是濠江部分落后社区的缩影和典型代表。“如果不是区委、街道倾尽全力帮助社区改善环境,里前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去年以来,区委书记林广华亲自“操刀”,多次不打招呼到社区现场督导;区委组织部给予指导,街道党工委全力推进,将里前社区作为滨海街道驻点联系群众创建工作以及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先行示范点,并派出以滨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陈利标为首的强有力的团队进村驻点,决心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整顿整治,将落后村居的面貌扭转过来。

    作为一个“后进社区”,除了没有经济来源、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基层组织较为薄弱外,干群关系也不够融洽,“群众不知道干部整天在做什么、干部说的话群众也听不进”。来到这里的团队成员意识到,要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必须坚持联系群众“最直接、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的原则要求,从小事做起,逐步提升群众对干部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让群众的心暖回来。

    在陈利标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挨家挨户了解各户情况,收集群众对社区意见建议。为拉进与群众的距离,他们探索出一套较为灵活的方式方法,经常采用通俗语言,白天群众到田地里干活,就跑田头地里;晚上一有空,就到群众家串门聊天,群众有空就聊几句,没空就打招呼问寒问暖;群众请吃便饭,带点茶叶、小酒就上门……

    一来二往,群众与团队成员距离近了,防范心理没有了,也敢放开畅谈。陈利标说,虽然走访不带目的,但必须有目的地了解需求、解决难题。通过多次走访,他们了解到,村容村貌是群众反映较集中和较为关注的问题:八成以上道路无硬底化、违章建筑成为路障、村前池脏乱差影响环境、部分巷道因被村民用来养牛而变成“牛屎路”……面对资金缺乏的情况,驻点团队极力向上级反映并得到支持,一系列整治很快在村里铺开。

    在整治过程中,拆除乱搭建工作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时常出现的群众阻挠情况,让团队成员屡碰钉子。

    对此,团队成员认为,乱搭建是历史遗留问题,组织人员将其拆除并不是难事,但势必引起群众不满情绪,不利于群众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社区未来的发展,唯有耐心说服才是最佳办法。“上门做工作,群众给我们冷脸,我们视而不见,风凉话当耳边风。一次不通,多走几次,群众就心软了,愿意支持了。”走烂了鞋底、磨破了嘴皮,甚至为了拆一堵围墙,成员们连续10多次到群众家中做工作。凭着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令群众从不理解、阻挠到逐渐理解、配合,拆除工作得以逐步推进。

    在市、区、街道、乡贤的支持资助以及驻点团队、社区的努力下,里前社区一点一滴地发生着变化。如今,社区不仅变净、变美,还建成社区老人活动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组建了弦乐队、设置了阅览室;原有的旧厕池被改造成休闲小公园,配套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和健身器材。近期,驻点团队还借助农村“三支”平台盘活社区集体资产,整合150亩丢荒地通过招拍挂将其租给一家农业公司作为萝卜基地,集体收入一年可达9万元,群众也可享受土地出让后的分红。不少在外乡贤在获知家乡变化后,都纷纷表示要回乡,有的甚至表示要搬回社区居住。

    而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党组织的引领力和执行力以及基层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升和增强,干群关系悄然变得和谐、融洽。每次驻点团队与社区干部带头清理卫生死角、清扫道路等,总是会有群众主动加入,与干部一起干;路上见到干部,群众也会主动打起招呼……

    里前社区在短短半年间发生的巨变,也引起了上级的关注。日前,濠江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基层综合治理系列行动,就要求通过借鉴“里前模式”,作为强化基层治理工作的又一次实践和探索。对此,陈利标说:“社区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群众愿意认同我们、信任我们,是因为区委、街道到社区上下一心,在短短时间内啃下‘硬骨头’;也是因为我们与群众一样,都爱里前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