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建成

26.03.2018  19:33

■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按期、高质量完成了全部工程建设任务 资料图 郑琳东 摄

■陈和生院士在介绍散裂中子源工程 首席记者 郑琳东 摄

东莞时间网讯 (记者 于长洹 见习记者 覃志杰)昨日下午,中国散裂中子源工艺鉴定和验收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按期、高质量完成了全部工程建设任务,并于3月25日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工艺鉴定和验收。建成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成为中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冠梓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工艺鉴定验收专家委员会的评价称,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科学合理,研制设备质量精良,调试速度快于国外的散裂中子源。靶站最高中子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在加速器、靶站、谱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显著提升了我国在磁铁、电源、探测器及电子学等领域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在强流质子加速器和中子散射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技术和综合性能进入国际同类装置先进行列。

中国散裂中子源于2011年9月开工建设,工期6.5年,总投资约23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台直线加速器、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以及一期三台供中子散射实验用的中子谱仪,是各种高、精、尖设备组成的整体。

专家们一致认为,建成后的散裂中子源,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手段,对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前沿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散裂中子源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目前正在紧张进行国家验收前的准备工作,计划在完成工艺、土建、设备、档案和财务5个专业组验收的基础上,力争于今年5月底申请国家验收。

张冠梓指出,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顺利通过工艺测试,标志着东莞抢占前瞻性基础研究制高点迈出重要一步,东莞抢占前沿科技产业制高点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必将进一步助推东莞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升级版,推动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延伸阅读

将为用户提供国际先进的研究平台

据介绍,散裂中子源在材料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化工、资源环境、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将为我国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有力支撑,并为解决国家可持续性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许多瓶颈问题提供先进研究平台。该装置将成为广东省正在建设的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核心单元,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重大贡献。

工艺鉴定验收专家委员会的评价称,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技术先进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国内首次研制成功25Hz交流谐振励磁的大型二极和四极磁铁及电源,交流磁场精度达到同类装置国际领先水平;自主研制成功液氢慢化器,通过靶-慢化器-反射体紧凑耦合的物理和工程设计,保证靶站高中子效率等。

为了充分发挥装置作用,满足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用户迫切需求,专家委员会建议:中国散裂中子源应尽快达到设计指标,实现稳定运行。在装置通过验收后尽快启动二期工程立项,开始后续谱仪建设,进一步提升束流功率。

陈和生介绍,通过工艺验收后,装置将向用户开放运行。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后,将充分发挥一期三台谱仪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和化学等领域的作用,为广大用户提供国际先进的研究平台。

据了解,2018年春节期间,装置加速器运行稳定,束流功率和连续运行时间均创调束以来的新高,首期三台中子谱仪都顺利完成样品实验。通用粉末衍射仪已经完成了两个高水平的用户实验。

陈和生表示,项目投入运行后,除特殊情况,用户可免费申请和使用装置进行相关实验。“我们将加强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推广,努力培养用户群体,力争早日获得高水平应用成果,为国家的战略需求作出重大贡献。”陈和生说。

散裂中子源建设时间表

2011年9月,开工报告批复,工期6.5年

2011年10月,工程奠基仪式

2012年5月-2016年3月,土建工程

2011年9月-2016年7月,设备加工与制造

2014年10月-2017年9月,安装与测试

2017年8月,质子打靶获得第一束中子

2017年11月,完成首轮加速器和靶站谱仪的联合调试,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0kW

2018年3月,工程达到全部验收指标,对用户开放

相关链接

东莞将加快推进中子科学城建设

根据国际经验,充分利用大科学装置的科技牵引力和产业集聚力,谋划布局新型科学中心是通行的成功模式。东莞市计划依托散裂中子源,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聚集一批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国家级综合性科研平台。

中子科学城已列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的重要节点,计划选址在松山湖国家高新区南部及周边地区,规划面积53.3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中子科学城致力于打造成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联合创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中心,成为未来改变广东省乃至中国在全球基础研究和科技产业创新格局地位的重要平台,成为广东省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核心平台,打造广东省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