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香飘四季” 建设“美丽东莞”
东莞时间网讯 上周,省政府在东莞召开珠三角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工作现场会,总结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推广东莞绿色生态水网建设经验,研究部署珠三角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工作。可以说,经过近年的治理,我市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也吸引越来越多的 投资 和人流,促进了土地升值、 旅游 开发和 经济 效益提升。这一点不仅获得了省政府的肯定,兄弟城市的认可,更是化为了市民的真实感知。
构建人水和谐新格局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东莞,用短短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工业化路程,让东莞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发达国家数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也集中出现。
曾有人对此这样总结,30年前人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人们重生活,现在重生态。
正是东莞看到了这种发展中的期望,也顺应这种期待,市委市政府倡导建设“美丽东莞”,可谓抓住要害、切中积弊。想一想,如果东莞仍是粗放式发展,不转变方式,即使实现了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污染会是一种什么情况,生态又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即使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强烈的不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解决污染问题确实需要时间、也必须有个过程,但这不是坐等无为的借口。这几年,东莞关停造纸厂53家,配套建设截污管网1200公里,投入治污经费200多亿元,构建起人水和谐的新格局,目的就是重塑“香飘四季”,用水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东莞”。
这一次,全省的现场会放在东莞召开,省长朱小丹“三赞”东莞,这是对东莞治水理念、治水方式、治水强度的高度肯定,也要看作是鼓励鞭策。
凝聚东莞社会的“生态共识”
必须要承认,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就能变坏的,实现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也必须久久为功。在这一进程中,既需要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的躬身践行;既需要政府部门的倡导垂范,也离不开企业、个人的多方参与;既需要价值层面的引导动员,也需要制度体系的规范约束。
只有思想上与时俱进、行动上干在实处,让“绿色化”实现“常态化”,才能保持经济系统的“绿色增长”,提高社会系统的“绿色福利”,扩大生态系统的“绿色财富”,实现东莞永续发展。
首先,要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利益的取舍是关键。要继续打破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其次,要打造美丽东莞的“制度屏障”。制度进步是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突破生态文明建设瓶颈的有效手段。与许多城市一样,然而,因有的领域缺乏制度硬度,导致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各项制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形不成合力;还有的不愿突破利益藩篱,对生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凡此种种,都是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移除。 总之,拥有立法权的东莞只有形成最全面、有硬度的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