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建设也是公共治理优化的良机

08.09.2015  11:22

本报报道,日前,市政府举行挂钩督导重大项目8月份情况通报会,会议研究分析了前8个月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协调督导,推动项目加快落地、提速建设、早日产生效益。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强调,各镇街要严把项目效益关、税收关和土地关,确保项目效益质量。同时,要通过对近年新增项目数量、质量、效益“硬指标”、“硬数据”的全面梳理,一方面反映镇街自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分析本镇街项目承载的空间,确保重大项目建设有新进展、新突破。

用数据说话,具体分析重大建设项目的数量、质量、效益等“硬指标”,不仅能反映、督促镇街工作,还可为镇街的承载空间做出评估,袁宝成的强调,对于东莞重大建设项目按质保量的推进,意义可谓重大。不同于社会关系简单的传统治理,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里,唯有系统性的数据运用和分析,才能为治理决策提供更扎实的依据,使得管理过程透明且有据可依、有迹可循。显然,重大建设项目中,对于一系列“硬指标”、“硬数据”的全面梳理,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对于政府治理结构、运作方式的深刻重构与刷新。

事实上,这种超越 经济 效益因素之外的诉求,可能也正是这些年来东莞力推重大项目建设的另一重要义。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东莞投产或部分投产的重大产业项目(纳入市重大项目的产业项目)共52个,总 投资 38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256.7亿元;总用地面积10005亩,投产部分用地面积6165亩;预估2015年产值513亿元,年税收贡献近50亿元。此外,还不包括11个已竣工但未投产项目、11个今年下半年计划竣工投产的项目。虽然说,随着这些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不论是税收贡献还是投资总额,又或者是对于相关产业的结构性影响,效果都正在得到有力彰现。但是,除此之外,重大项目建设给政府治理结构和方式带来的促进和影响,同样居功至伟。

比如,几乎历次重大建设项目情况通报和督导会议上,都会强调与项目建设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和镇街工作的效能与作风,并通过解决三重项目签约率、开工率、履约率低的问题,多次直接批评叠床架屋的行政审批流程和手续对于办事效率的制约。显而易见,任何一名对于当下行政系统有着基本现实感的人,都不难体会,行政首长对此课题的再三强调,不啻就是一场行政积弊和体制“痛点”的会诊。也正是通过这种高层次的透视与聚焦,政府的治理结构和行政作风,潜移默化地得到与时俱进的变革与修正。

重大项目建设将奠定东莞新的产业框架和经济格局,并深刻重构东莞的精神气质和社会面貌。这一点,随着人们对于重大项目建设理解的深入,已日益成为共识。当前,运用“硬指标”、“硬数据”对于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更有望为治理决策的科学性与理性化创造更坚实的条件。然而,重大项目建设在将东莞经济升级的逻辑图景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同时,还是公共治理优化的良机。人们很容易发现,重大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所遭遇的一切行政之弊,更是更多非重大建设项目的日常之痛。对此,重大建设项目推进对于公共治理的促进与变革,同样引人遐想、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