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改"七天之痒"的启示:调价非万能 重在公众参与

24.04.2015  11:19
  新华社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新华社 发  

医改关系民生,自然会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3月25日,《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正式实施,对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进行结构性调整。可是,7天之后,主持医疗价格改革的重庆市物价局和卫计委宣布这一改革中止,而且所有医院还必须将因涨价而多收的费用一一清点,退还给患者。因此,这一改革又被媒体戏称为“史上最短命”的医改。

羊城晚报记者 曾璇 实习生 李妹妍

短命”自然并非主政者所愿,此等命运当然是改革给民众所带来的“痛感”所致。所谓价格的“结构性调整”,俗话讲就是价格有升有降。老百姓对涨价的敏感性自然高于对降价的敏感性,因此不少患者自然会对这次医改颇有微词。

虽然国家卫计委在后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重庆医改的大方向没有错。但因为“没有充分考虑特殊困难患者的健康权益”还是让这次医改“夭折”。重庆医改的这次风波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各地在医改时要怎样避免走上重庆的老路?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山城,重庆。

进入四月,太阳开始猛烈起来,些许雾霾却还缠绵在这座两江交汇的城市。每天上午十一点左右,西南医院(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便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等待的家属们拿出铺盖、抱枕、饭盒……一派要在这里长期“驻扎”的态势。每周两到三次,每次四小时耗在这里,是不少尿毒症病患者的常态,更是他们得以延续生命的唯一方式。

相隔几公里的新桥医院,每天也重复着同样的情景。病友、家属们彼此熟稔地打招呼、摆“龙门阵”,除了“同病相怜”,上个月底的那场“上街”,也让彼此之间多了一份“战友”式的情谊。

涨价

患者不能承受之重

姐妹们!B超价格涨了哟!”3月25日,重庆孕妇张梅去做B超,发现费用从200多元涨到了近300元。一走出B超室,她就用手机在一个妈妈群里发布了相关消息,几分钟后,回复已多达几十条。反对的认为一下涨价30%难以接受;赞成的觉得B超是技术活和体力活,“医生每天看得头晕脑涨的,他们的劳动也该得到尊重和体现”。

江豪才33岁,不过已经是老病号了。江妈妈说起医改的事情慷慨激昂,有着重庆女子的辣子味,而说起儿子的病情,那股辣子味顿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温柔而哽噎的腔调。江豪20岁在大学期间发病,经过三年透析,家里咬牙凑钱花了几十万元给他换了肾。没想到,“只管用了十年”。江妈妈出示的透析划价单显示,他一个月12次的透析费用为13658.5元,如果算上药物,个人要自付2000元左右,而他才这么年轻,求医路还很漫长……

因为生病多年,江豪基本上没有工作过,一直在“啃老”。想人生的意义这种事情对于江妈妈是奢侈的,因为她每天睁眼想的都是怎样才可以赚多点钱,让儿子的生命得以延续。

李庆(化名)今年28岁,已在新桥医院做了三年的透析治疗。他原来是一名司机,生病后丢了工作。他的胳膊已经无法承受透析治疗,现在在颈部造瘘进行透析。“那天一看单,护士在我脖子上用酒精碘酒消个毒,换个药,居然要收80元,我第一个念头就是以后我在家自己换,行不?”  

知道了这些,就会明白,当3月25日,部分患者及家属拿到新的计价单时,他们的那种心情:“要命!差不多贵了一倍,活不下去了的感觉。”很多人以为打错了单,追问究竟,才知道是重庆市物价局和卫计委推行的“医改方案”落地了,《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以下简称《2014年版》)当日正式实施,共对六大类7886项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了价格调整。按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的说法是:从价目调整来看,门急诊外科、妇科、口腔科、特殊治疗等手术科室患者看病费用将大幅上涨,而医保仍然是门诊、普通急诊不报销的政策,“患者负担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