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改调价“短命” 专家称因医保改革未配套
4月2日,重庆第三人民医院一位病人在医院散步。前一日,重庆医改宣布中止,恢复此前价格。A20-A21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安钟汝
4月6日下午,重庆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净化室,医生正忙着为病人做透析治疗。
4月3日,重庆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净化室,一名病人刚刚做完透析。
从3月25日到3月31日,重庆医改仅仅持续七天便宣告结束。这场以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为内容的医改,因大幅度增加了部分患者经济负担,引起了部分市民上街抵制。医改相关推动部门向公众道歉,并承认“考虑不周”。
重庆医改起始于2012年,背景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加快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步伐,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目的是破除以药补医、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
专家分析,这一医改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只进行了价格改革,本应配套改革的医保等政策没有进行,导致病人负担增加,抵制情绪增强,最终导致了医改失败。
张炳云在天桥上来回走,不断探身寻找桥下人群中妻子的身影。
3月31日中午,张炳云出去打水的空当,他患尿毒症的妻子就从医院溜了出去,到重庆渝中区上清寺请愿。
张炳云赶到时,上清寺通往中山四路的街道上,已坐了一百多名患者,他的妻子坐在人群最中间。张炳云冲下天桥,想把妻子拉出来。但武警把他挡在人群外。
张的妻子是6年病史的尿毒症患者,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3月25日起,重庆医改开始,各相关医疗单位执行新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导致尿毒症患者一次透析的费用上涨了100元左右。
为此,张妻与病友们聚集表达诉求。据参与请愿的一位病人告诉新京报记者,在上清寺请愿的多是尿毒症患者,有人甚至从周边区县赶过来的。当日的请愿造成交通堵塞一百多分钟。
4月1日下午3点,重庆市相关部门召开全市电视电话会通知,本次价格调整停止,恢复到3月25日前的标准。并要求医院对新标准执行以来(3月25日-3月31日)多收取的费用在两周内退还,低于原标准部分,做记账处理。
3月25日开始, 3月31日结束。《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执行7天中止。
陷入困境的尿毒症患者
张炳云的妻子每月透析12次,改革后费用增加了1000多元,这个退休工人家庭陷入困境
3月25日下午,张炳云从重庆第三人民医院拿到妻子的透析缴费单,他的第一感觉是“拿错单据了”:以往一次透析,除去医保报销,个人支付80多元,但这次要支付180元。到交费处询问后才知道,“是重庆市统一涨价。”
3月13日,重庆市政府网发布消息,出台实施《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3月15日,重庆市物价局、重庆市卫计委正式下发通知,要求重庆相关医疗单位从3月25日起执行新的价格标准。
《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显示:全市医疗服务项目共9128项,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增减平衡”的原则,总费用不增加的基础上,对其中7886项价格进行结构调整,其中大型设备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均降低25%,诊查、护理、治疗、手术类项目价格分别提高30%、30%、13%和13%。
医院各个科室中,压力最大的当属肾病科。重庆第三人民医院肾病科护士林小白(化名)说,新价格实施后,她的工作压力倍增,“非常压抑”。
肾病科面对大量需要透析来维持生命的尿毒症病人,新价格标准实施后,一般的病人每月的费用要增加1000元以上,林小白不止一次听到患者的咒骂,“你们医院太贪婪了,要吃了我们吗?”她不敢多解释一句。
张炳云回到病房,他的妻子眼圈发红。病友们都已知道涨价的事情。
同病房的张国民正在挣扎着下床,准备收拾东西出院。他前两年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失去了一条腿。一个小时前,张炳云离开病房时,病友们还正劝说家境不好的张国民继续住院治疗。
“这么一涨价,一般的家境,哪里支付得起?”张炳云感叹。张妻每个月透析12次,每个月透析费用1000元左右,加上药费、住院费等,每个月治病要花4000多元。而按照新的价格标准,一个月仅透析费就增加1000多元。
张炳云夫妇都是重庆退休工人,每个月退休工资加起来不到4000元,生活费全部依靠儿子。张妻哭诉:治疗费用猛增,想要活下去,只有再向经济并不宽裕的儿子求助。
据大坪医院一名医生推测,重庆尿毒症患者人数超过3万人。透析价格激增可能令部分尿毒症患者经济陷入困境。
“提前”看病
医改消息公布后,不少患者赶在价格正式实施前“提前”看病,以省手术费
并非仅是尿毒症患者,全市的患者和医院都由此受到医改的影响。
网友通俗解读:机器的检查费降了,但是需要医护人员参与的检查、治疗费涨了。
一位医生介绍,医改后,费用增幅较大的是手术费用,比如剖腹产、阑尾炎手术分别上涨640元和600元。但在B超,CT等中大型检测方面,病人有一定受惠。以胸腔B超价格为例,下降了30元。
新价格标准正式实施前,不少人就注意到这一消息,去医院“提前”看病。渝中区白领彭波痔疮犯了两年了,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没去治疗。3月22日,看到要手术费用要上涨的消息,他急忙请假去医院做手术。
他发现,当日排队挂号的人比以前多出一倍,排在他前面的一个女孩说,“现在看病也扎堆。”
彭波如愿以偿在价格上涨前做了手术。而沙坪坝区的商人张三行则成了“医改试验品。”
3月25日凌晨3点,张三行突发急性肠胃炎,到沙坪坝一家三甲医院急诊,一位年轻的女护士开玩笑说,“恭喜你,你是医改实行后我们第一个病号。”
张三行在医院验血、输液。原本24日只需500多元,25日凌晨,他花了800多元。
大多数病人都是25日白天去医院看病时才发现价格上涨的。家庭主妇蒲雪当时帮母亲挂号,她听到许多人大声抱怨的声音,“挂号费涨了一倍!”
准备仓促的医改
新价格正式实施前不到半个月,重庆市卫计委才对医院管理层进行培训,许多医院对医护人员培训不足
医护人员对医改的准备也并不充分。3月12日,《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正式实施前不到半个月,重庆市卫计委才对医院管理层进行培训,而多个医院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都在3月20日之后。
重庆某卫生行政部门的一位员工告诉新京报记者,3月12日,重庆市卫计委举办了《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培训会,要求重庆各大医院医务、财务、信息、总务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及护士长参加该培训。
重庆市一位参加培训的医务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培训涉及新价格使用说明、综合医疗服务、康复医学、中医医疗、病理学诊断、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临床物理治疗、临床类项目、以及信息化管理等,“但培训时间仅仅1天” 。
重庆市物价局针对各区县发展改革委,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及医药价格监督检查相关负责人员的培训会更是仓促,直到新价格实施的前两天的3月23日才召开。
各医院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也明显不足。赵多(化名)是云阳县某医院的外科医生,他形容《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像是“从天而降”,“快得没有反应时间。”
3月20日上午,医院领导召集医护人员开会,通知施行《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3月25日凌晨,新的价格系统上线。从医院下发通知到落实到医护人员层面,只有5天时间。
赵多说,开会回来的医院领导给医务人员传达会议精神极其简单,只是通知马上要执行新价格,要求医生及护士对病患极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领导都没有给我们解释清楚,我们怎么给病患解释?”
多家医院的医生反映,虽然医改声称“有升有降、增减平衡”,但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大病才用到中大型设备降价了,一般的疾病多是诊查、护理和治疗,这部分都涨价了,大多数患者都受到影响。“患者一到医院,第一项挂号费就上涨了,纷纷责问医院。”
这期间,甚至出现渝中区一家三甲医院门诊的一个病人情绪激动,拔掉了输液针头,戳到了护士手臂上的事件。
重庆医改符合新方向
专家称,尽管重庆医改中止,但调整思路是正确的,有利于改善医疗服务价格扭曲
重庆医疗价格改革七天而止。重庆卫计委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此次医改因为增加患者的负担而“失败了”,但最初的方向却是在总体上不增加群众负担情况下,制定出台新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标准,以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重庆市对新版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解读中提到,新版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制定工作早在2012年就由物价局牵头开始制定。其背景是201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人力社保部下发《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发改价格〔2012〕2787号),要求各地加快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步伐,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
2014年5月,重庆和天津等其他16个城市一道,被国家卫生计生委纳入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联系试点城市。此后,重庆市公布了《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以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推进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重点环节改革,提出逐步建立群众得实惠、回归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医药卫生运行新机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医改专家李玲告诉新京报记者,《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的调整思路是正确的,有利于改善长期以来的医疗服务价格扭曲。
今年3月,同为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联系试点城市的天津,也提出类似改革措施:降低部分大型设备检查项目收费标准,适度提高床位费收费标准;提高护理费、治疗费、诊查费收费标准;提高手术费、麻醉费、抢救费收费标准。
李玲介绍,北京也做过局部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在部分医院设立医事服务费,按医师职级确定,一定程度提高了医生的待遇。
没有“配套”进行的改革
官员、医生、专家多方问诊重庆医改,认为医保配套改革没跟上是失败原因
尽管沿着医改新方向前行,重庆医改却没能走远。
重庆某区发改委官员告诉新京报记者,“试点城市”加快了重庆医改步伐,但遗憾的是,此次医改没有体现2014《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实施方案》提到的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出的新版价格也不合理。
2014年11月,重庆市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新闻发布会上,市卫计委党委书记、副主任盛娅农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提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加强医保的控费作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管理办法。
但盛娅农强调了医保控费作用却没能在此次医改中体现。
“调价没有问题,10年来重庆小面都从3元涨到了5元,但调价的同时,医保等配套政策却没变动,调价变成从患者口袋里掏钱。这是此次医改失败的原因。”重庆大坪医院一名医生分析。
李玲也认同这一观点,医改价格略涨没有错,但是作为系统工程的医改需要医保等相关政策综合调整,让老百姓感到压力减轻。“重庆的失误在于只改了价格,医保等系统性工作没跟上。”
李玲以北京医改为例介绍,2009年新一轮医改以来,北京首先建立了一张人群全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网,截至2013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员1354.8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员160.1万人,新农合参保人员254.4万人。此外,还建立了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制度,形成了包括资助特困人员参保参合、门诊救助、住院救助、生育救助和重大疾病救助等在内的医疗救助体系。
以前述医事服务费为例,北京将这一费用纳入医保报销体系,医保定额支付每人次40元,看普通门诊,医保患者只需2元,比医改前还低了1元。虽然门诊费用提高,但“医保令患者的压力减轻了很多。”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分析,这次重庆医改价格制定过高,可能与重庆医保基金缺口较大有关。
以重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为例,2013年,基金收入94.70亿元,其中征缴收入17.63亿元,财政补贴75.77亿元(中央财政补贴50.70亿元,地方财政补贴25.07亿元)。基金支出83.02亿元,基金累计结余50.96亿元。
聂日明指出,每年医保基金的征缴收入与支出的缺口高达65.39亿,这部分需要依靠财政补贴。这意味着重庆市财政面临较大的补贴压力。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2013年,重庆市地方财政对重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补贴比2012年高出9.6亿元。
“医改涉及人保、财政、卫生、物价各方的利益的博弈。医保基金是否有钱,财政是否愿意更多补贴?假如各方都不愿意妥协,只好从病人手中拿钱了。”聂日明说。
哪个部门说了算
重庆市卫计委和物价局对医改中止的责任相互推诿,4月2日发布会表示“考虑不周”
4月1日下午,西南医院张贴通知:接到卫计委通知,当日起,血液透析相关费用执行原标准。当天下午,重庆市卫计委公布全面恢复《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04年版)》。重庆医改推行7天后,全面中止。
“当时,一位患者正在病床上输液,得知这一消息,兴奋地舞动手臂,差点把针头扯下来。”西南医院一位护士说。
第三人民医院,张炳云的妻子听这一消息,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活下去了。”
4月3日中午,重庆卫计委的车队办公室,司机们坐得满满的。 4月1日以来,没有司机敢迟到早退。“这段时间,领导随时都会被叫到市里开会。”司机张伟和他的同事必须随时待命。
不仅领导去市里开会,重庆卫计委各部门也都会议不断。
重庆市卫计委一位匿名的官员告诉新京报记者,“2014年版价格标准,我们是不同意推行的,从一开始我们就觉得有问题,但物价是坚决要推。”
上述官员还表示,按照计划,两个月前就要执行2014年价格标准,但卫计委和部分相关部门反对,一直延迟到3月25号。
4月3日,新京报记者在重庆卫计委的大楼里遇到重庆市卫计委主任屈谦,对于此次医改,屈谦一字不提。卫计委门口,刚刚开完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大声埋怨,“我们背了黑锅。”
而重庆市物价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物价局并没有主导权,只是这次医改涉及定价,我们才参与,并且最后只是作为发布部门。这次医改是卫计委主导的。”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在新价格制定、推行前后,重庆市没有召开任何形式的听证会。重庆市物价局一位工作人员称,“在新价格刚推行的时候,有几家大医院是反对的,都觉得会惹出麻烦。”但医院的反对意见并未阻止医改的进行。
4月2日,重庆市物价局和卫计委的主要负责人在通过重庆本地媒体表示,这次医改“我们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听取公众意见不够广泛,对需长期治疗、经济负担重的特殊患者考虑不周。”
医改虽已突然结束,但仍给医院带来不少麻烦。“擦一个棉签、打一次针都要计算差价,退费给病人。你算算,七天时间,我们要擦多少棉签,打多少次针?”渝中区上清寺附近一家医院护士乔菲(化名)熬了两个通宵,才把400多个棉签、4000多根针数明白,把退费算清楚。
□新京报记者 安钟汝 重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