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名“重生人”庆“生日”
肝移植、多器官移植病友会现场。广报记者苏俊杰摄
大洋网讯 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生日:一次是父母赐予的宝贵生命,一次得益于好心人的捐献和医生的妙手施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重生人”。
12月2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日举行了第七届肝移植、多器官移植病友会,共有263名病友到会,一起庆祝“重生”。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6岁,有二十多人已经度过了十个以上的“重生日”。
“重生”时间最久的当属广东江门人方先生(化名),换用“新肝”即将满20年。医院举行的七届病友会,方先生从未缺席。今年病友会当天,方先生激动地提着一个生日蛋糕,从老家赶到医院,邀请病友们一起庆祝。
“等我走了以后,谁需要什么,就拿什么,没得讲!”
年近52岁的李生(化名)是器官移植的受益者,在病友会上,他激动地说,自己的命就是靠别人捐献的肝脏救回来的。以后如有不测,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器官。“人死后不过是一把灰,我现在看得很开。”他说,要让珍贵的“生命礼物”传递给下一个有需要的人。
李生觉得自己能活到今天是个奇迹。2012年5月,李生因肝硬化晚期出现严重的肝腹水,他一度觉得自己活不成了,连遗书都偷偷写好。次年2月,李生接受肝移植手术,且术后并未出现排斥反应。
肝移植术后的李生一改此前的火暴脾气,不仅术后近五年时间里没跟人“红过一次脸”,还过上了“乐活”的生活。“命都是捡来的,我得珍惜。”李生说,这个肝来得不容易,他一直想知道救他的“无名英雄”是谁。但受我国器官捐献移植制度伦理要求的限制,经过多方打听,他还是没问出来。
“新肝龄”6年的郭贺(化名)与李生不谋而合,也表示将来会把器官捐出。六年前,郭贺因肝硬化晚期发生第六次内出血,医生告诉他肝移植是唯一出路。“我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他同样不知道捐献器官的救命恩人姓甚名谁,但是一直心存感激。为了回报“无名恩人”的慷慨,郭贺常常在网上为同病相怜的待移植病友们解疑答惑,希望用重生的生命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你们不是病人,也不要再把自己当成病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表示,移植手术与其他手术的区别之一在于,由于器官移植者需要终身服用抗排斥药物,医务人员需要对移植患者提供终身服务。
何晓顺表示,病友会将会一直办下去,鼓励和支持重获新生的器官移植患者。下一步,该院将组织专门的医护人员队伍,更好地为这些“重生人”服务。何晓顺还建议病友会要“改个名字”,鼓励器官移植后的“重生人”不要再把自己当病人。
器官移植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进步,一些原本无法进行器官移植的病人也能从中获益,而“重生”后的病人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更多改善。何晓顺指出,2017年,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团队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例“不中断血流”人体肝移植术,将肝脏以“最鲜活”的状态移植给患者,以减少移植术后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截至目前,该团队已顺利完成14例无缺血肝移植。
(广报记者王婧、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