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双双患重疾,女儿难以承担险崩溃,这群街坊出手了

06.11.2019  14:56

大洋网讯 在高楼林立的CBD,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德欣小区坐落其中,略显陈旧。小区居民温叔开了快餐店,除了给周边白领供餐,他每天都会送饭给对面六楼的中风老人赵清林(化名)。

赵清林的太太林佩珍(化名)多年疾病缠身,2014年,赵清林又突然中风,彼时,他们的独生女才刚刚参加工作,这个家庭迎来了最艰难的时刻。

对此,街坊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此前,他们主动排班护送林佩珍去医院,去年9月,林佩珍去世。但这份爱心仍在延续,在居委会与热心街坊的联络下,温叔开始给赵清林送饭。“不管我开不开档,只要我家有吃的,就一定会给他家送。”温叔说。

街坊给赵清林送饭。

这对恩爱夫妻令人感动

虽然不能恢复以往的麻利,经过近5年的康复训练,65岁的赵清林已可以自主行走。每当他费劲地下楼时,熟悉他的街坊都会送上鼓励:“加油,恢复得不错。”因为大脑的语言神经受损,赵清林还无法用语言回应这份鼓励,但他心里知道,这些友善的街坊在最困难的时候帮了他不少。

赵清林的太太林佩珍30多岁时便疾病缠身,随着年龄增长,她的身体机能越来越差,每周要去三次医院做血液透析,隔三岔五还要住院。多年来,赵清林一直用心守护着妻子。妻子去医院做透析时,他每次都要一路送上出租车,当妻子从医院回到小区时,他又搀扶着太太回家……十余年来,这些场景让街坊印象深刻。

他是好丈夫,喜欢唱歌,非常开朗。”住在赵清林楼下的熊叔说,他们退休前是中石化公司的老同事,公司曾想将赵伯调离广州岗位,但念及赵伯需要照顾病妻,赵伯最终留了下来。

赵清林正在接受身体检查。

这群热心街坊默默守护

赵静(化名)是赵清林和林佩珍的独生女。2014年,父亲中风时她才刚刚参加工作,一下子面对两个需要照顾的双亲,精神一度崩溃。

中风后三个月是黄金恢复期,为了让父亲恢复行走能力,赵静辞职照顾父亲,一年后才回到工作岗位。但即便父亲能恢复行走,也很难继续承担起照顾母亲的任务。赵静说,她本想自己扛过去,但重压之下,身体也出现了内分泌方面的疾病。

楼下的熊叔一直关注着这个家庭。“如果电灯泡、水龙头这些小器件坏了,我就去帮忙修一下,如果超出我的能力范围,就联系物业公司。”熊叔说。林佩珍做完透析回家时要爬六楼,这个过程非常吃力,熊叔便拿出自家的板凳放在楼梯间,方便林佩珍可以中途休息。熊叔还将赵家的情况反映给了居委会。此后居委会多次上门,最终联系上了赵静,了解到他们的诉求。

因为林佩珍到医院后便有医护人员照看,所以赵静最担心的是母亲从家里出门到乘坐出租车这一小段路。“因为怕她中途出状况,以前都是我父亲陪她走这段路。”赵静说。为此,德欣小区的街坊自发组织了“陪护队”,还排了班,等林佩珍下楼后护送她坐上出租车。

主动护送林佩珍的居民来自社区里的“手牵手”长者探访队,由一批热心的阿姨组成。探防队的牵头人谢姨说:“德欣小区老年居民多,子女因为工作繁忙无法满足到他们的需求,不少老人连挂号都有困难,需要社区的支持。

这份爱心仍在继续传递

林佩珍去年9月去世了,赵静说,母亲能够得到街坊们的关心,内心一直都感到贴心和感恩。如今,街坊对赵家的爱心依然在继续。

覆盖德欣小区的长者饭堂要走过一座天桥才能到达,每天只能供应一顿饭,考虑到赵清林行动不便,热心街坊便联系了小区里做快餐的温叔。温叔长年目睹赵清林和林佩珍相濡以沫的场景,赵清林中风后,林佩珍也常来这里打饭给丈夫吃。“他虽然说不了话,不能告诉我们喜欢吃什么,但我们记得他太太曾经打的菜,相信都是他爱吃的。”温叔说道。

每天,温叔都会给赵清林送上午饭和晚饭,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定的费用。温叔说:“我们只是略尽绵薄之力,就算我们不开档,只要我们有吃的,他也就有吃的。

据天河东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德欣小区居民出现守望相助、和睦邻里的新风气,源于“熟人社区”的不断构建。熟人社区的构建,需要一个平台,而社区内部产生的社团便能成为这种平台。

据了解,2018年4月,“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天河东社区基金”项目启动,第一期培育社团11个,第二期资助社团10个,分别是手牵手长者探访队、敬老爱心探访队、乐开怀志愿队、明星乒乓球队、快乐乒乓球队、七彩童年读书会、绿点公益环保促进会、同成长亲子关系服务中心、自然科普团队、一家依社工中心。两期所培育的社区社会组织共开展服务活动次数597场次。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