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重金属排放8年来大幅下降

06.04.2016  11:27

  今年我国将吹响向污染宣战的第三大战役——防治土壤污染。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全国两会透露,被称为“土十条”的《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已基本成熟,下一步将按程序报批后实施。而重金属污染治理作为土壤污染防控的重头戏之一,我省目前进展与规划如何呢?

 

  笔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据统计,截至2015年全省铅、汞、镉、铬、砷排放量分别较2007年减少28.2%、20.4%、22.2%、17.9%和28.5%,7个重点防控区已有5个实现重点重金属排放量比2007年减少15%的目标,非重点防控区全部实现了2015年排放量不超过2007年的目标。

 

  陆续修复重点矿山生态

 

  矿山土壤的重金属较多,采矿后裸露的土壤容易酸化并析出重金属,生态修复是韶关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要工作。“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地,我们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修复,有的是植被复绿,有的是加入固化剂把重金属固化使其不会进入生物链”,韶关市环保局谭启源局长说,同时还将合理调整土地用途和农作物结构。

 

  在其中一个重点防控点凡口铅锌矿,去年10月,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在尾矿库区选择5000平方米进行生态修复实验,目前成效显著。笔者在现场看到,一片低矮的植物绿油油,就像茂密的草原,与旁边尚未开展修复的褐色土地形成鲜明对比。

 

  凡口铅锌矿的环保部陈部长介绍,修复前的尾矿沙泥的含硫量较高,酸性高,PH值达到了3,现在采用专用的土壤改良基质、微生物菌肥等进行土壤改良。“不到半年时间,原本寸草不生的尾矿库就变成了‘绿色草原’”陈部长说,接下来将全面铺开,今年将首期投入900万元对凡口矿整个尾矿库进行生态复绿。

 

  凡口铅锌矿的污染防治只是韶关重金属污染防控一个缩影。近五年来,韶关全市共投入重金属治理资金14.38亿元,完成91项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实施4项土壤治理工程,完成土壤修复29.96万平方米,通过重金属污染防治,大量削减了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据统计,与2007年相比,韶关全市4个重点防控区的铅、汞、镉、铬、砷的排放量分别下降42.5%、55.5%、50.2%、66.1%和38.3%,远远超过国家下达的任务。

 

  从源头截住重金属污染

 

  除了生态修复,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则从源头上截住了重金属污染流向土壤田间。

 

  “目前韶关4个重点防控区中的3个已经完成比2007年排放量削减15%的任务。余下的大宝山区域随着二期污水处理工程投用,今年也可望达到预定目标。”韶关市环保局介绍。

 

  “处理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的来水量”,在韶关大宝山矿区李屋拦泥库,大宝山矿业公司环保部陈部长介绍,李屋外排水处理扩建工程,总投资1.22亿元,处理能力为4.5万吨/日,加上之前一期工程的1.5万吨/日,日均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6万吨,大大超过了实际的来水量,成为国内重金属处理规模最大工程。

 

  笔者看到,废水不再溢流,以往由外溢废水形成的“瀑布景观”不见了踪影,只留下水流侵蚀的痕迹。负责该工程建设运营的韶关雅鲁环保公司申经理介绍,李屋外排水处理工程强化了重金属处理工艺,经处理后的外排水能达到省标的最严标准。

 

  据韶关市环保局介绍,大宝山李屋外排水处理扩建工程已经完工,去年底就实现试运营,出水测试达标。现在正在加紧进行系统调试及配套工程建设,今年3月底有望全面投入正式运营,这标志着李屋拦泥库外排废水将全部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大宝山周边区域环境问题将得到彻底改善。

 

  此外,为从源头减少拦泥库水量,大宝山投资4000万元完成了李屋拦泥库周边清污分流工程,避免周边山体每年751万吨清净地表水进入库内混成污水,从源头减少污染废水产生量。

 

  建设综合防治先行区

 

  省环保厅透露,我省今年起将推进分级分类治理土壤和重金属污染。全面实施国家即将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研究制订配套实施方案,加强土壤污染预防、分类管理、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等工作。

 

  此外,加快建立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完善土壤环境监测制度。按照国家部署启动全省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加密调查。巩固和深化韶关大宝山、仁化董塘、汕头贵屿、清远龙塘等重点防控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推动韶关等典型区域开展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深入推进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场地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实施重点防控行业重金属排污强度管理。

[阳江]举办学习宪法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贯彻实施宪法,林业厅
[湛江]举办2018年依法行政专题研究班
为提高湛江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林业厅
[江门]举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品质提升的水平和质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