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19个湿地公园 野生动物多了
南沙湿地公园组织亲子家庭参加观鸟活动。信息时报记者陈引摄 (资料图片)
大洋网讯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地处南岭山地向珠江口过渡地带的广州,湿地类型十分丰富。全市湿地总面积79284公顷(未含水稻田),占国土面积的10.7%,是岭南水乡桑基农业湿地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广州湿地公园建设紧密结合治水工程,通过大力建设或恢复湿地,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在治污治水中促进湿地自然生态和陆地生态系统恢复,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同时,通过“野生动物进城”示范点建设,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截至2017年5月,广州湿地公园总数达到19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随着湿地公园建设面积的扩大和设施的不断完善,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一些野生动物更是在此安家落户、生儿育女。
海珠湿地 鸟类从72种增加到162种
“到海珠湖公园‘打鸟’去。”近来,随着迁徙而来的候鸟的增多,不少摄影爱好者呼朋引伴到海珠湿地一带拍鸟。这些人就是传说中的“打鸟人”。“打鸟”不是狩猎,而是摄影爱好者对野生鸟类摄影的惯用语。
据了解,在海珠湿地的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一边改善水质一边开展“野生动物进城”示范点建设。前者通过开展水网联通、水系清淤、管网截污、“食藻虫”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在湿地水域恢复珠江自然潮汐动力,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2011年相比,V类水质的比例下降45.5%,并出现了优良水质断面(I—III类)。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营造,给动植物一个舒适的栖息之地。后者则是通过放养野生动物,一方面让放养的野生动物安家落户、生儿育女,一方面吸引迁徙的野生动物来此落户。
监测数据显示,海珠湿地现有维管束植物602种,动物311种,其中鸟类新增90种,达到了目前的162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3种,广东省级保护鸟类19种),占广州市鸟类总数的64%;鱼类36种,基本涵盖珠江水系鱼类种群,较2012年分别增长125%和112%。
据介绍,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首例“只征不转”生态建设项目,被国家林业局列为重点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并于2015年12月31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同意通过试点建设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湾咀头湿地 试点生物链已初步建立
打开简易的柴门,一路向试点核心区进发,沿途会看见各种各样的鸟儿,或惊飞,或悠闲觅食,或独立枝头左顾右盼……据了解,这些鸟,有水鸟,像夜鹭、苍鹭、鸬鹚、青脚鹬等,也有林鸟,像白头鹎、红耳鹎和黄臀鹎等各种鹎鸟。
湾咀头湿地公园是广州“野生动物进城”示范点之一。2010年,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调查团队在该试点实地调查发现,放飞一年以后,试点区的鸟儿种类为30~40种,数量在近千只。2011年他们再次进行调查,种类已增加到近60种,数量达到2000余只。比数量和种类增加更重要的是,该试点的生物链已初步建立。据介绍,这个生物链的最顶端是老鹰、鸢等猛禽和野猫,其下是鹭、野鸡、小鸟等,再下是鱼、虾、蟹、虫等,最下端的是植物和各种浮游底栖生物。
由于湾咀头湿地尚在建设中,目前不对外开放。市民和观鸟爱好者只能在外围观鸟,预计明年会专门划出一块观鸟区域。据介绍,正在升级改造的湾咀头湿地公园分为保育区和开放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兼具游赏、观鸟、宣教、科研等功能,预计整个工程在2018年完工。
未来规划 构建湿地公园网络
据了解,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大力构建湿地生态保护体系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绿色生态水网建设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广州市将进一步构建水网湿地连通、景观特色鲜明的湿地公园网络。
一是大力推进多类型、多层级、多功能的湿地公园建设,努力构建水网湿地连通、景观特色鲜明的湿地公园网络。优先在生态区位敏感、污染严重的水网地区加快建设湿地公园。
二是开展湿地保护小区划定,保护小块状重要湿地生境。
三是重点结合湿地公园建设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大力开展城乡湿地生态修复。
四是继续加强各相关部门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科研支撑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广州市湿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同时,深入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撰文/信时记者黄熙灯、通讯员穗林园宣
摄影/信时记者叶伟报、通讯员穗林园宣(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