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熊猫生存调查:栖息地破碎化致近亲结婚

28.02.2015  18:12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题:大熊猫你可安好?——全国野生大熊猫生存现状透视

  新华社记者刘羊旸、王宇、杨维汉

  身材圆润、憨态可掬,长着大大黑眼圈的大熊猫,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动物园里圈养的大熊猫更被你所熟悉。然而,你可否知道我国目前1800多只野生大熊猫近况如何?它们正遭受哪些新的威胁?它们的家园还好吗?在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公布之日,新华社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比你想像的“强壮

  调查结果显示,10年间,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面积实现双增长,分别增长16.8%和11.8%。且大熊猫栖息地中适宜环境的比重也较高。

  10年新增野生大熊猫268只,平均每年增加20多只——这与人们关于大熊猫濒临灭绝、岌岌可危的常规印象,迥然不同。人们眼中的濒危物种大熊猫,何以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对大熊猫保护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政策研究中心高级总监范志勇长期关注大熊猫生存状况。在他看来,近年来,大熊猫受到的关注度和保护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已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量较第三次调查(1999年至2003年)时增加27处,面积增加118万公顷。

  科学家指出,只要没有人为干预,野生大熊猫种群有着一定的繁衍壮大能力,大熊猫并非属于走向衰亡的物种。“经过多年观察研究,我们发现大熊猫其实很‘强壮’,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绝非走到进化尽头的物种。”直接参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告诉记者,从大熊猫形态演化、行为及繁殖能力等方面看,大熊猫依然属于增长中的种群,是具有演化潜力的物种。

  “此外,大熊猫过去面临的主要威胁已经逐步减弱,这也是大熊猫种群得以增长的一大原因。”范志勇认为,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开展和国家打击盗猎力度的加大,森林采伐和盗猎等对大熊猫种群的威胁已大大降低。

   栖息地破碎化导致“近亲结婚

  “旧威胁慢慢减弱,但新威胁不断产生,它可能比旧有威胁还要严重。”据范志勇介绍,目前影响大熊猫生存的最大威胁来自于栖息地的破碎化。

  不断增加的景区建设、频繁升级的交通路网、大型水电工程的开建、人类活动的不断渗入……近年来,大熊猫栖息地内新的干扰形式正不断出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内存在的大型干扰包括水电站319个,道路总里程1339公里,高压输电线269公里,常住人口50人以上的居住区984个,矿山479处,景区25个。在岷山、秦岭等地,采矿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越来越突出,在邛崃山系的水电开发对大熊猫影响则较为明显。

  “干扰强度整体下降,但局部地区有所加剧,导致种群分布区缩减和消失,种群隔离程度进一步加剧,栖息地的破碎化态势明显。”陈凤学说。

  “就拿越来越密集的高速公路来说,公路两侧的围栏导致大熊猫无法攀爬过去,丧失了‘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导致大熊猫种群繁殖率大大降低,一些大熊猫种群面临退化之危。”范志勇说。

  调查结果表明,受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其中,种群数量小于30只、具有灭绝风险的高达22个,特别是18个小于10只的局域种群具有高度的灭绝风险。

  “孤立小种群由于基因流受限,出现近亲繁殖,这将带来小种群的崩溃。”魏辅文认为。

  此外,专家还表示,人类活动的频繁渗入加大了人与动物间的疾病传播风险。

   连通“交友”“相亲”的廊道

  专家指出,栖息地破碎化若不及时解决,大熊猫这一古老物种或将面临灭绝之灾。

  在魏辅文看来,当前对大熊猫保护的重点应放到因栖息地破碎化而遭受威胁的小种群上。他建议,应在栖息地间修建廊道,以便大熊猫来回自由地迁徙。此外,可通过人工迁移,把野生熊猫从原有区域迁到另一个区域,增加基因流;或者把圈养大熊猫经过培训后放归野外。

  “在栖息地之间修建高速路时,能打隧道尽量打隧道,能架桥尽量架桥,要为大熊猫及伴生动物留出生命通道,给大熊猫的交流、种群繁衍留下更多机会,避免种群交流的阻断。”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何晓安建议。

  针对当前大熊猫保护面临的形势,陈凤学表示,将尽快出台大熊猫管理条例,加强大熊猫保护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保护政策,划定大熊猫的栖息地保护红线。

  “从今年起,绝不允许在大熊猫栖息地里搞旅游开发,绝不允许在大熊猫栖息地里开矿,绝不允许在大熊猫栖息地及其周边地区建别墅、公园。”陈凤学说。

  国家林业局表示,将加快编制大熊猫保护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工程建设;加强就地保护,强化大熊猫野外种群和栖息地保护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巡护监测体系,对重点野外种群和栖息地开展定期监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