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高等教育助力旧金山湾区创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怎么做?
10月14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卢晓中领衔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开展第八届学术沙龙活动。过去2个月来,该团队在旧金山湾区围绕高等教育进行调研,并对比粤港澳大湾区进行研究,此次发布阶段性成果。“调研比较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内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发展有较大空间,可加强三地优势互补、融合创新,共同打造一流的科技湾区。”
通过走访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和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等10所高校和智库机构,该团队围绕湾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湾区高校与城市社会的互动机制等研究问题进行实证调研和深度访谈。
卢晓中教授在旧金山湾区远程连线视频主讲报告,全面对比了旧金山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互动关系、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和高等教育的政府角色等不同维度。
在发展过程中看,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成熟和完善主要是在一种大学主动回应市场需求、并与社会变迁的互动过程中渐进实现的。该湾区内目前共有370余所高校,大学成果转化率达到30%-40% ,除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众多私立的应用型高校和营利型大学,这些高校从创办到运行,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硅谷周围有诸多名校所构成的高校集群,硅谷和旧金山湾区才能形成创新集群,可以说是先有硅谷的形成,再有旧金山湾区的“科技湾区”美誉。
相比较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市场和大学作出积极回应,形成共同建设的良好态势。目前湾区内约有168所高校,总体涵盖了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以及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包括硕博士、本科、专科人才等各层次。三地有大批优秀科学家,有很好的原始创新能力,而珠三角地区擅长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但目前大学成果转化率不到10%,总体有较大潜力。
“此次调研发现,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与市场过分紧密互动可能引发问题。”卢晓中认为,在研究经费等利益的驱动下,其过分关注专业为实业所用,忽视基础学科探索。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也存在大学体系有待加深了解认同、磨合调适的问题。
华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卓雄辉教授表示,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接下来还将围绕“扎根中国大地,融通中外,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湾区”主题,持续推出调研成果。
【记者】姚瑶
【通讯员】卓泽林
作者/通讯员:姚瑶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