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心异:给每个人实现理想提供更好机会
金心异,本名张红桥,《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因独立政经评论员身份为网友所熟知。他长期关注珠三角问题,有关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治理的观察频频见诸报端,网络论坛、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也常常成为其向地方领导“拍砖”、为地方发展献计的麦克风,被称为“网络三剑客”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盆冷水,让一向“外向”的东莞变得沉默起来。这种沉默,既体现在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经济增速大幅放缓上,又体现东莞人对昔日发展模式的反思。面临众多传统优势不再,新的优势又尚未展露的当下,这座城市的后续发展牵动着每个人的生活。
作为来自不同领域的“外眼”,丁力和金心异认为东莞仍未摆脱经济下滑的颓势。尽管对东莞如何走出低谷各有所见,但两人均认为,山头林立的诸侯经济格局已成为阻碍东莞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主要障碍之一,必须启动大刀阔斧改革,调整利益格局,盘活土地等核心资源要素,为后续发展积累源源不竭的新动力。
无地可用折射“东莞模式”弊端
从过去5年的实践轨迹来看,东莞可以说什么都想要,但却处处制约于土地等核心资源要素的缺乏和整合利用。
南方日报:最近一两年,东莞都在开展“三重”建设,希望一改以往满天星星、不见月亮的产业格局。如何看待东莞这一战略转变?
金心异:东莞正在寻求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进行转型,这并不一定是东莞的出路。首先,是否拥有大型企业并不是评判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健康与否的核心指标。在国内外,有不少城市依靠中小企业就能发展得很好。
其次,在引进重大项目方面,全国各地现在都在抢大项目,与国内很多城市相比,东莞在抢大项目方面并无多少优势可言;退一步来讲,即便东莞抢到了一些重大项目,也不见得能够凭借重大项目扭转乾坤,此前成功引进大项目的天津、唐山等城市已是活生生的例子。
重大项目能够给产业带来多大的影响,关键还要看它与这个地方的产业体系有多大的关联性。要回答前面的问题,首先就要回答“东莞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政策”这个问题。
从过去5年的实践轨迹来看,东莞既是高调搭建多个科研平台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又是成行成市地发展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说什么都想要,但却处处制约于土地等核心资源要素的缺乏和整合利用。
南方日报:在“三重”项目引进过程中,不少镇街均面临无连片土地可用的难题。
金心异:众多镇街无地可用的背后实质隐藏的是东莞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人的组成架构这一深层次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才是考验东莞后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得益于地处珠三角、毗邻港深穗的天然地理优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港台加工贸易轻工业为代表的大批外资进驻东莞,使得东莞这座农业小县迅速膨胀发展为“世界工厂”。
与江浙、苏南等地从小作坊起步,逐渐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不同的是,东莞依靠的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招商引资发展起来的,各个地方基本上都是村为单位发展集体经济,并形成一个个小利益共同体,几乎每个村都建起自己的工业区,大家都是依靠种厂房来收租,并通过村民分红等方式分享收益所得。
从这个角度看,东莞的工业化只是农民的工业化,东莞人掌握的是依靠土地种厂房收租的技能,而不是像苏南、江浙般培育出大量的本土民营企业,掌握到工业化的技能;真正实现本土化的工业化模式。
于是乎,短短二三十年间,东莞各镇村很快把土地瓜分得七七八八,也实现了财富的快速积累。但东莞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这些财富给一个个小利益共同体瓜分,而不是用于提升城市竞争力。
南方日报:造成这一现实的根源是什么?
金心异:根源在于东莞建立在小农土地制度上的诸侯经济。从东莞的地理版图上不难看出,东莞是一个多中心的均衡格局,这种诸侯经济会导致整个政府治理水平处于低水平徘徊,造成市管不了镇,镇管不了村,城市治理处于各占山头的丛林状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行政管理体系方面,各镇手中有独立的财权,市一级政府对镇村的制约有限,难以组织起高效的政府服务和完善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
在社会建设体系方面,一个个小利益共同体组成的东莞并不是如西方公民社会的状态,而更像一个山头林立的江湖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每个小利益共同体的内部是专制的,但由于有着共同的利益纽带连接在一起,内部基本上处于相对固化的状态。
在经济发展体系方面,东莞各路诸侯不是依靠发展工业作坊等内生力量强大起来的,而是依靠先天政策、区位与土地等资源寻租发展起来。但是时至今日,当初为吸引港台轻工业而建立起来的大批厂房已不适应眼下引进装备制造等重工业的需求,注定将走向衰落。
东莞服务业难有大作为
在东莞周边,已存在香港、深圳、广州这3个亚洲级的服务中心,并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
南方日报:对于正处于爬坡越坎期的东莞而言,如何在后续发展中延续昔日的辉煌?
金心异:自从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以来,东莞出现大规模的产业外迁、人才流失、用地紧张等不良信号,尽管东莞官方一直不承认当地正在面临经济衰退的可能,但就我观察,东莞经济持续衰退的趋势至今依旧在延续,而东莞方面在巨大变迁面前也还没找到止住经济颓势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我也看不到东莞在产业发展有具体清晰的出路。
从工业来讲,东莞没有本土工业化的经验,如果继续重点发展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就要将原有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新兴产业为主,但这种转型的成本太高,不经济。
从生产性服务业来讲,东莞确实有很多可供服务的企业,且政府方面也提出要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但不要忘记,在东莞的周边已存在香港、深圳、广州这3个亚洲级的服务中心,并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夹在其中的东莞难有大作为。
生活性服务业原本是东莞可以努力的方向,这一领域也是东莞民间自身努力发展起来基础最好的,以饮食业为例,此前东莞就走出过包括像真功夫、名典咖啡等知名饮食品牌。
南方日报:最近,东莞整合全市空置厂房资源并统一对外招商,正准备通过三旧改造等途径破解厂房不适应转型发展需求的难题。
金心异:这一战略变化说明东莞的部分主要领导已经意识到城市发展的瓶颈。不过我要强调的是,东莞现在最核心的是要完全释放出土地等核心资源的活力,让其可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实现市场化、资本化的配置整合。
一直以来,东莞的土地制度都是建立在小农主义之上,存在目光短浅、狭隘的通病,往往纠缠于内部小共同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即便是在土地资源严重紧缺的今天,各路诸侯依旧不愿意主动参与土地资源的整合。当市一级政府想要去整合这些宝贵的资源时,却发现这些资源无法与市场打通、形成有效整合与流动,这是对城市转型发展的最大伤害。
从这一层面来讲,要盘活土地等市场核心要素的活力,东莞必须先打破诸侯林立的格局。从这些年的实践看,东莞已在松山湖等数个园区作出小范围努力,但松山湖发展10多年来,依旧没有如当年设想般成为东莞松散经济结构的支撑。
另一方面,东莞正在大力推进水乡地区经济一体化,希望借助区域经济的合力发展,最终使得区域行政体制撤并调整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遗憾的是,这一战略意味着东莞面临着城市更新的新命题,需要通过三旧改造等途径去拆掉原有的厂房,这会抬高投资成本。而资本的本质是逐利性,与河源、汕尾等后发地区具备的连片廉价土地等资源相比,水乡地区在招引优质大企业、大项目上并无优势可言。
政府没必要刻意花重金塑造城市形象
最重要的是,为生活在东莞的每一个人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
南方日报:谈到城市标签。东莞一直致力于花重金塑造城市形象,为此还聘请了一个专家智囊团,今年初还在国内高铁站点投放一部城市形象片。如何看待东莞在改善城市形象上的努力?
金心异:城市形象是人们对一个城市观感逐渐形成的,需要时间和空间长期积累,且一旦城市形象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就难以短时间内发生重大改变,绝不是花点钱做一个城市形象片就能改变。
现在很多政府领导希望给城市形象定位,然后就砸大价钱要求去大力宣传这一定位。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往往是徒劳无功。一座城市的形象会是什么样的,取决于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个体。在他们眼中,并没有对城市形象有很宏大的设想,有的只是自己小小的理想抱负——赚钱养家、改善生活条件、升职加薪……正是这一个个看似渺小的目标一点一点堆积成一座城市所应呈现给世人的形象。
就像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涌到这座滨海小城,其中没有几个是为改革开放做贡献而来的,更多人是奔着开拓眼界、积累财富、提升自我等个人目标而来,并在随后30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今日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
所以,东莞的政府没必要把精力、财力花费在那些徒劳无功的自我定位上,最重要的是为生活在东莞的每一个人,无论新莞人还是老莞人,为他们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