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步伐加快 自贸区开启第二季

26.05.2014  13:45

原标题: 金融改革步伐加快 自贸区开启第二季

  “如果把‘51条’金融政策和5项实施细则看成是自贸区改革连续剧的第一季的话,这个连续剧的第二幕正在徐徐拉开,而且会比第一季更加精彩纷呈。”5月20日,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在交通银行与IIF(国际金融协会)共同举办的2014年中国经济论坛间隙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千呼万唤始出来,作为最具份量、最为基础的金融细则,《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试行)》5月22日正式公布。同时,央行上海总部还发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风险审慎管理细则》。两项细则的发布,标志着“央行30条”中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账户体系的政策框架已基本成型。至此,央行支持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配套细则基本上出齐。

  细则规定了自由贸易账户的开立、账户资金使用和管理等内容。这意味着,此前备受关注的分账核算业务终于把剩下的半面“真容”,也一并完整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2013年12月,央行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之后,央行上海总部先后发布自贸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外汇管理支持自贸区建设等5项实施细则。而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更加令人期待。

  “如果把‘51条’金融政策和5项实施细则看成是自贸区改革连续剧的第一季的话,这个连续剧的第二幕正在徐徐拉开,而且会比第一季更加精彩纷呈。”5月20日,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在交通银行与IIF(国际金融协会)共同举办的2014年中国经济论坛间隙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7个多月的时间里,自贸区改革创新“紧锣密鼓”地进行,制度创新和金融改革创新成效几何?自贸区下一步金融改革重点又将在哪?2014年中国经济论坛上,权威官员和专家给出了解答。

   制度创新是“主线

  5月22日发布的《分账核算业务细则》核心内容包括分账核算业务的开展及相关要求,详细规定了上海地区金融机构内部建立试验区分账核算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以及自由贸易账户的开立、账户资金使用与管理等内容。不少专业人士认为,这是迄今为止自贸区金融改革最具含金量的细则。

  在中国(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秘书长李军看来,自由贸易账户的制度安排,也使得区内的金融创新有别于区外的金融创新。“设立在区内的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开立个人账户。当然境外居民在区内工作之后也可以开立自由贸易账户,自由贸易账户理论上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账户内的资金和境外也完全可以自由流动。同时,上海本地的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也可以通过设立分账核算单元(FTU)为这些开设了自由贸易账户(FTA)的企业和个人服务。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财政和金融局局长张红向记者透露,央行之前出台的5项金改细则已经初显“成效”:截至今年4月底,自贸区已经发生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26笔,共计45亿元;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试点企业12家,收支额达46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额462亿元,同比大增90%左右。

  除了制度创新,设立各类的金融机构也成为“金改”的重要基石。“这一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他们支持自贸区的政策当中,都鼓励设立各类的金融机构,包括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到自贸区设立外资银行,也允许开展中外合资银行,鼓励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的设立。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对内开放,做到国民待遇,我们也鼓励民营资本到自贸区里设立各类金融机构。”李军向记者介绍。

  “现在,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的监管模式是一样的,就是国民化待遇,也就是说,政府对外资银行监管和中资银行监管是采取一样的待遇。”汇丰银行(中国)高级副总裁兼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组负责人Denise Zhou向记者验证了这一说法。

  截至目前,“一行三会”颁发牌照的金融机构已经有五十多家,此外一些带有金融属性的机构,比如说融资租赁、私募基金、投资顾问、财富管理、投资咨询等机构,共有1983家,加起来要占到新设立企业总数量的近23%。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自贸区在半年内累计新设企业7772家。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及以上的企业有22家,世界500强企业有23家。

  半年内新设7700多家企业,这是什么概念呢?这相当于其前身上海综合保税区20余年吸引的企业数量。“这样的情况说明一个道理:制度创新比政策优惠对企业更有吸引力。”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说,过去搞开发区,虽然有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但企业入驻情况远不能和自贸区相比。

   政府职能转变是“暗线

  5月14日及5月19日,银监会与保监会先后下发了《关于试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的通知》和《中国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 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通知》。两份《通知》共同简化了监管制度或者机构及其高管的准入制度,这意味着在制度创新的同时,监管部门的职能也正在发生改变。

  “过去很多年,我们也进行了不少改革,但是很可惜都是流于口号,在所有的改革里面,政府职能改变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暗线’,也是最重要的。”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表示。

  5月20日,在中国经济论坛上,陈波重点提出,中国事实上不是要做一个保税区或者自由贸易区2.0的版本,而是要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开放、更加高水平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这才是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逻辑的出发点。

  自去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如今已经过去7个多月的时间。李军也表示,在这7个月的时间里,他感受最深的就是政府职能的改变。

  “一个是‘引进来’,就是外资对中国的投资,这方面我们也是主要采用了负面清单管理和准入前的国民待遇。所谓负面清单管理,原来外商投资都是要审批的,有鼓励、允许、限制类的行业,现在对鼓励、允许类的行业放到负面清单以外,审批类的在清单以内,目前清单以内有190项1049个小项,今年我们还在制定2014年版的负面清单,要进一步压缩30%左右。”李军告诉记者。

  目前,全球共有77个国家采用“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而中国传统“正面清单”思维遭到否定。长期以来,中国对投资创业实行审批制管理,其背后的理念是“法无许可即禁止”,而如今“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背后的理念是“法无禁止即许可”。这已经成为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最大亮点。

  “首份负面清单发布后,至今年3月底,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3%是通过备案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认缴制、工商‘一口受理’等改革,帮助内资企业及备案的外商投资企业在4个工作日内一并领取到营业执照等,原来要29个工作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称。

  据李军介绍,外资投入的规模正在政策鼓励下逐步扩大:从去年9月份到今年4月底,有862家外资企业在自贸区注册,注册资本达到45.7亿美元,平均注册资本520万美元。主要来自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和欧洲。

  Denise Zhou作为外资银行代表,可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以前是他律,就是监管机构规定你怎么做,你就要怎么做,而现在变成了自律,就是自己管好自己,先要求银行自查,自查之后如果说事后出现违反,将会受到比较重的处罚。

  “其次是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原来我们国家对境外投资也有非常严格的审批,而且涉及到的部门也非常多,包括发改部门、商务部门,而且中央和地方的审批权限也不一样,这一次国家对自贸区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把3亿美元以下的一般项目审批权下放给了自贸区,而且从审批改为备案,从中央和地方又涉及到不同部门都归集到自贸区职能部门来办理。”据李军透露,现在最多不超过5个工作日就能完成境外投资的备案,共完成了30个境外投资项目,累计金额达到8.7亿美元。

  另外,据记者了解,自今年5月1日起,“先进区后报关”等几项通关便利措施也开始在上海自贸区实施。单这一项措施,就可以使企业进境货物从港区到区内仓库平均由2至3天缩短到半天。

  “以前货物卸下来要报关才能运到仓库,而现在货物可以先入库后报关。另外,我们还添加了电子标签的识别方式,进一步加强对货物的区分。”据李军介绍,目前正在将海关和检疫检验合二为一形成单一窗口,提高通关效率,货物通关速度比以前加快了30%。

   自贸区“下一步”走向

  占地28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贸区,“一举一动”都牵引着众人的关注。在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自贸区下一步的发展重心又会放在哪些方面?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凝练地总结了自贸区下一步工作重点,“首先要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做好自贸区新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对已经启动的项目,比如说跨境人民币的借款业务、外汇双向资金池业务,要进一步深化,扩大成果。

  “其次,推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在自贸区的聚集和发展。”郑杨表示。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累计已有3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式获批在试验区设立35家营业网点,其中11家为中资银行分行、3家中资银行支行、20家外资银行支行、1家金融租赁子公司,此后还将有1家民营银行落户自贸区。

  “我们将继续支持有关市场平台开展业务,包括金融机构设立分支结构,试点设立外资专业的保险机构,合格的境内外私募基金在自贸区设立子公司等方面的内容。”郑杨特别强调了加强自贸区安全网的建设,这是下一步的工作重心。郑杨说:“我们将和相关部门一起,加强自贸区金融监管的协调,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预警、评估。未来在金融安全网体系建设得比较好的情况下,我们会更好地推进金融改革,为全国改革积累一点经验,做一点压力测试。

  郑杨认为:“自贸区不同于传统的自由贸易园区,其目的是打造具有国际高水准的制度创新高地。从国家战略的背景看,自贸区是我国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对外,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为主动参加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制定积累经验;对内,有利于以开放促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金融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这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瓶颈所在,是上海与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差距,也是自贸区金融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

  郑杨告诉记者:“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自贸区金融改革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妥、有序、可控地先行推进。第二,自贸区金融改革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概念,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要有机结合,要综合考虑各领域政策措施的有机关联、互相配套,全面激活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三,坚守风险底线。要完善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双层监管,做好监管方面的配套制度安排,密切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风险,严厉打击洗钱、恐怖融资、逃税等行为。

  此外,郑杨指出,自贸区资金流动设想中将在未来转换为“一线放开,二线管好”。他解释说,“二线管好”即容许适度渗透、配合有效监测,充分发挥自贸区的腹地优势和辐射功效。“我们正在‘二线管住’的基础上,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而作为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率市场化日前再次被提上“议程”。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同业存单市场已初具规模,而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一环,面向企业、个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将有望于年内推出。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步骤,“大额可转让存单”的下一步也引发了一系列猜想。

  “大额存单和同业存单在破冰意义上的不同在于,后者的发行对象是同业机构,而前者则是面对一般的企业和个人。在递进顺序上,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发行‘额度也会越来越小’——这符合‘先大额后小额’的推进逻辑。而接下去一步,则可能是‘小额存款利率不断上升’。”上海市金融办综合处处长崔远见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据记者了解,央行支持自贸区“30条”中,第19条已有规定,将自贸区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纳入优先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机构范围,在区内实现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的先行先试。这也为上述猜想提供了现实依据。

  在崔远见看来,与上述走法齐头并进的另一种路径可能是市场期待的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管理体系(FT账户)。由于该账户项下资金理论上与境外账户连通,与区外一般账户隔离,而境外账户在利率上实现自由化。“这是自贸区内利率自由化又一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