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奖获奖主创讲述“广州出品”背后精彩故事

30.11.2020  10:29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广州获奖作品创作分享会现场

大洋网讯 在11月28日举行的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广州出品”取得骄人成绩:《掬水月在手》获得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点点星光》获得最佳儿童片;《刑场上的婚礼》入围最佳戏曲片。昨日下午,“湾区花正开 电影新时代”——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广州获奖作品创作分享会在海心沙亚运公园举行。三部“广州出品”影片主创上台分享创作心得。

广东连续18年蝉联全国电影票房榜首,影院及银幕数全国第一,有3条电影院线年度票房排在全国前十。此次“广州出品”在金鸡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打破了广东自2011年孙淳凭借珠影出品《秋喜》荣获第28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以来,持续近10年再未获得金鸡奖的现状,为广东电影界增添了荣誉,为广东电影人鼓舞了士气,也为这一传统票仓焕发全新活力添砖加瓦。

广东省委宣传部电影管理处处长陈松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广州市委宣传部为广州电影繁荣发展倾心倾力、不遗余力,吸引中国电影龙头企业博纳影业大湾区总部落户南沙,出台扶持电影产业发展政策,打造“首映在广州”等电影品牌,在刚刚举行的2020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上,京穗联动共同发布“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为广东电影振兴发展夯实了基础、作出了贡献。

中国儿童电影学会会长侯克明表示,热烈祝贺“广州出品”的三部电影在此次金鸡奖获得三部入围两部获奖的好成绩。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从2017年永久落户广州以来,广州市给予大力支持,折射出广州大力支持发展电影产业的良好势头。

点点星光》主角原型赖宣治:一根跳绳创造的奇迹远不止一部电影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广播电视台出品的《点点星光》获得本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有100多名学生,其中七成是外来务工子弟,由于地处山区,校园面积狭小,加上当地经济条件不富裕,无法广泛开展足球、篮球等体育项目,投入较小、对场地要求不高的跳绳运动就成为了七星小学的首选。学校跳绳队的教练赖宣治,用9年时间先后培养出33名世界跳绳冠军,打破10多次世界跳绳纪录,打造出一支被誉为“七星奇迹”的冠军跳绳队。

分享会现场,影片主角原型,同时也是七星小学跳绳队教练赖宣治带着孩子们来到舞台。谈及影片拿到金鸡奖,赖教练非常激动,笑言“没想到第一次拍电影就能拿奖。

回忆起拍摄《点点星光》的过程,赖教练坦言非常辛苦:“拍摄这部电影时天气很恶劣,要么刮风要么下雨,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当时我就觉得,拍戏真的太累了,如果再让我拍戏,我肯定不会接了。但拍电影与孩子们跳绳是一样的,跳绳我也是从菜鸟开始,也遇到很多困难,每次看到这帮孩子这么勤奋,我就坚持下来了。

赖宣治说,如今的七星小学,已不再是那个边远的乡村小学校。“这根绳子所创造的奇迹,远不止一部电影这么简单,更是鼓励孩子们要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导演谢德炬表示,能够在金鸡奖上见证“广州出品”电影迎来巅峰时刻,心情非常激动。他透露,影片将于明年1月在全国公映。

掬水月在手》主创毛继鸿:感谢广州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方所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获得本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

影片出品人毛继鸿表示,整部影片的创作来之不易:导演陈传兴花了三年多时间,跑了13个地方,对叶嘉莹先生进行了17次深度访谈与拍摄,长达500个小时的采访素材剪辑成两个小时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古典诗词之美、弱德之美,也看到传统文化给所有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一种力量,这份力量可以让我们冷静、淡定地面对一切。

毛继鸿表示,感谢广州对文化产业的支持。“30年前,我来到广州,希望能在这里实现梦想,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广州有着务实的精神、实干的冲劲,还有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文艺界工作者到广州来创作,这里是实现梦想最好的地方。

影片联合制片人徐薇表示,在推广整部电影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感动的人和事。有很多热爱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写文章、与导演进行对话,自发地推广电影,“电影是一颗种子,能让更多的知识创作在这里生根发芽。

刑场上的婚礼》制片人徐斌:这部影片是献给“女姐”最好的礼物

获得最佳戏曲奖提名的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是一部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广播电视台、佛山文化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粤剧电影。

影片制片人徐斌说,《刑场上的婚礼》是广州广播电视台电影工作室首批作品,拍摄于2019年。当时正值北京的“桑拿天”,演员们整个拍摄过程非常艰辛,主演欧凯明更是因此瘦了20余斤。整个剧组拍摄时都怀着敬畏之心,“陈铁军与周文雍的故事是中国革命的永恒经典,我们有幸用粤剧这种岭南特色艺术形式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

这部电影虽然只拍了一年,但电影界、粤剧界为之准备了二十年,一代又一代的粤剧人为了提升和完善这部剧而辛勤劳动。这部剧也是已故艺术大师红线女做总艺术指导的作品,这部影片也是献给‘女姐’最好的礼物。”徐斌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岸、李巧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