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的 十八般兵器

25.09.2014  02:39

王云涛/绘

  新快报记者 林恒华

  专访专家:芃澜,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黄帝内经》十余年,痴迷其间。

  表演有吹拉弹唱奏,唱戏有生旦净末丑,武术有刀枪棍棒叉,中医治疗也有十八般兵器!针灸治疗就有各种针刺法(飞针、腹针、平衡针、火针、头针、耳针等)。中医特色疗法的研究这几年发展得如火如荼,原本“小众”的传统治疗方式,也得以登上“大舞台”。这些特色疗法,多卧虎藏龙于我们熟悉的针灸科:从静脉抽血注射入特定穴位的“自血疗法”,通过扎某穴位出血达到治疗目的的“刺血疗法”,通过在某穴位埋羊肠线的“穴位埋线”等。针灸时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丝毫拖沓或者是犹豫,自然流畅,看似指尖舞蹈。

  在了解针灸科的十八般兵器前,势必要先要了解它们共同的理论来源——经络疗法。

  生命源于气,

  气的运行形成经络

  中医的“经络”与西医概念的“血管”并不等同。经络没有具体的形体,它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为什么中医会有“经络”的概念,这得从诞生生命的“”说起。

  芃澜表示,中医认为,天地的起源之初,除了气,没有其他物质。生命的诞生,自于气的抟(tu n,指把东西揉弄成球形)。气聚则成形,气散则形体消亡,复归于气。气,是物质变化和相互化生的基本状态。

  如同海之相对于大地,胃相对于人体内的其他脏腑,就是人体的“水谷之海”。进入消化道的食物转化为气化状态的“”,于是进入体内进行输布。这一机制与海借由阳气蒸腾伴随季风输布的机制是一样的。“胃者,水谷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如同自然界行云气的天下一样,人体内也必然有一个输布气血的层次,这个层次就叫做“经隧”。经隧是指经脉流行的道路,这也是经脉说法的来源。

  经络理论为中医提供诊断模型

  经隧与肌肉、骨骼、筋络、血脉等结合起来,气血被丰富为“营卫体系”。脏腑的功能与营卫体系的运行相互联系在一起,对天文和自然节气各种丰富物候的变化对应于人体各种自然感应的症状,种种置于不同位置的动脉改变与所生疾病的联系,形成了一个贯通人体的“二十八脉系统”。经脉系统与日月变化一样,与时辰相互配合,可以主导气血的输布,最终构筑起了全身内部气血巡行的总图。由此,从脏腑出发,到经隧天下,人体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完整结构。由于这一结构的出现,使得各种无序的症状相互有了有机的联系,从而为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模型,并进一步推动医疗技术如针刺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大幅的提升。

  《汉书·艺文志》中提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意思是,中医通过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等来探究百病的起源、生命的界限。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针刺、砭石、汤药、灸等疗法,用各种药物来治疗疾病。顺应了这一规律,疾病就可以迎刃而解;无视之,就会本末倒置。

  经络理论

  在古代针刺治疗中

  得到实践

  经络理论是一套源远流长的中医理论体系,通过对这一理论的认知和完善,指导临床实施,逐渐完善古典的医学架构。

  芃澜说,早在先前,著名医学家扁鹊认为,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所在(患者的主诉)获得的都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而医者最为关键的则是在这些症状的提示下,如何去分析内部疾病的变化,从而准确地决策、判断病情。临床经验的积累使得各种外部的症状与临床判断疾病的转归提供了依据,这是医学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

  一些技术在《内经》形成前,已经相当的完备,也为缓解症状、解除痛苦,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例如《内经》中《灵枢》形成的基础是一门叫做“九针”的古代针刺体系,已经相当完备,一些特殊的穴位也得到了明确。如针刺天突穴位可以使“厌乃发”,喉咙水肿而无法发声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如今,现代中医更是在传统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特色疗法,通过对经络、穴位施以适当的刺激,达到有效治病的目的。

  下转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