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为何涉嫌为节能减排行贿?
■ 社论
有些大型企业为节能减排收买官员,通常一是源于不小的减排压力,二是为了套取对节能减排的专项财政补贴。
前山西首富李兆会执掌的山西省最大民营钢厂海鑫集团,又被曝出令外界错愕的丑闻:日前,海鑫集团债权人代表徐超(化名)爆料,海鑫集团涉嫌向百余名官员行贿,行贿名单上的官员涉及运城市、山西省及国家发改委共120多人,其中只有个别官员因其他案件已落马。据悉,相关债权人已将这份名单和举报信递交到中纪委和山西省纪委。
翻看海鑫集团的这份行贿名单,可谓细节丰富,不仅有送礼的金额和官员姓名,也有送礼时间地点、送礼方式、经办人和所办事项。若不是海鑫集团陷入破产重整,这份重磅的名单恐怕只能锁在企业办公柜里,永远难现天日。当然,这份行贿名单的真实性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调查核实。
从名单所涉及部门看,海鑫集团行贿的目的是为了节能减排。为什么一个企业为节能减排会不惜代价行贿呢?这也暴露出节能减排问题上的一些猫腻。就眼下看,企业为节能减排收买官员,主要是两种利益驱动。
首先,海鑫集团作为大型钢企,属于耗能大户,减排压力不难想象。如果企业节能减排一板一眼按规定来,这恐怕成本巨大。通过行贿,或可让官员在审查考核时高抬贵手,蒙混过关。其实,这种节能减排中的弄虚作假绝非个例,此前媒体就报道,一些地方纷纷宣布提前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但媒体试图追踪报道一些节能减排的“先进事迹”,发现并非如此。当时一些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单上的企业,许多早已关停甚至转产,真正的耗能大户则安然无恙。
其二,从国家到地方对于节能减排都有专项财政补贴,这是块肥肉。以山西省为例,仅在2012年,投入的节能减排财政补贴资金,就超过30个亿。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企业和政府合谋套取节能减排财政奖励资金,一度成为业内潜规则。为此,2010年国家发改委曾专门发文,要求各地迅速开展自查,对节能减排弄虚作假,套取财政奖励资金者,收回补贴资金,注销资格。可一些地方政府本就是套取节能减排补贴的参与者,补贴到手后,企业拿多少,部门分几成都有约定,靠地方政府自查自纠,怎可能查出问题来?
此次海鑫集团被曝光的这份行贿名单,虽是多年之前的陈年旧账,但由于名单记录信息详细,再加上企业相关节能减排审核及补贴发放都记录在案,真要查清楚其实不难。从新闻中可知,中纪委已对名单中涉及的国家发改委官员展开调查,这样的反应速度令人称道。但山西省纪委并未就名单上涉及的大批山西官员向举报人进行核实,甚至有名单上的官员还是海鑫破产重整的负责人之一,这样的处理略显拖沓。
无论如何,“海鑫集团行贿名单”不能成为一笔烂账,应尽快对名单上涉及的官员一一彻查。近年,“系统性、塌方式腐败”使山西遭遇极不寻常的一年,大批干部落马被查,涉事干部层次之高、人数之众、范围之广,全国罕见。希望山西方面能延续这样的高压反腐,无论涉事“行贿名单”牵动面有多广,也要下决心查下去,绝不能让节能减排问题成寻租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