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贷款上升谁该承担主要责任

08.08.2015  10:35
央行日前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35.7%,比年初增加3222亿元,已达去年全年增量的1.25倍;不良贷款率1.82%,较年初上升0.22个百分点。

原标题: 银行不良贷款上升谁该承担主要责任

  谭浩俊

  央行日前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35.7%,比年初增加3222亿元,已达去年全年增量的1.25倍;不良贷款率1.82%,较年初上升0.22个百分点。据了解,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已经连续反弹14个季度,并未出现所谓的二季度拐点。

  不仅如此,与不良贷款密切关联的关注类贷款也在显著增加。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关注类贷款余额4.18万亿元,同比增长33.02%;较年初增加6081亿元,为去年同期新增额的2.66倍。关注类贷款率已达4.32%,较年初上升0.34个百分点。

  虽然不良贷款率仍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目前还很难从不良贷款率中看出有多大金融风险,但这是否意味着金融业的安全性很好,不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产生警觉?显然不是。表面的平静,并不能掩盖存在的风险隐患,不能排除在某一时点、某一局部、某一环节会出现风险问题,并引发区域性或全局性风险。

  据相关专家分析,由于实体经济仍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尤其是中小企业生存状态很差,因此,仍有可能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的主发区,且这种状态有可能向大中型企业蔓延。如此分析基本能够成立,但更要看到,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除了市场需求不足之外,是否与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到位有关?假如银行能够对实体经济足够的支持,企业还会这么困难吗?市场需求还会如此低迷吗?

  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以及实体企业对不良贷款的“贡献”增多,与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够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如果银行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支持到位,实体企业就不大可能因为资金问题而陷入困境,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就有保证,自然,消费需求就不会陷入低迷状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这种原本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关系,却在银行信贷资金投放错位的情况下,被破坏和扭曲了,并形成了不能互通、只有互伤的恶性循环。

  前些年受到银行特别关照的政府融资平台,其实也遇到了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与实体经济相比,平台公司的资金安全性一点也没有优势,相反,安全性更差,但它们却能够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仅已经实施的1万亿置换债,就足够让平台公司度过第一个风险期,随着第二期、第三期置换债的发行,也就基本可以宣告度过风险期了。至于未来会不会出现风险,政府融资平台现在并不需要考虑。

  实际上,前些年对平台公司的过度放贷,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因为,这些信贷资金支持的大多是没有回报的公益项目、城市建设项目、楼堂馆所以及政绩项目等,不仅严重挤压了实体企业的资金空间,也留下了许多风险隐患。只是政府出手了,才避免风险的立即爆发。假如实体经济也能得到政府与银行这么大的力度支持,会成为不良贷款的高发地吗?

  另一个可能对银行风险产生很大影响的问题是,银行在对企业投放资金时,对担保的过度放任也是风险积聚的重要方面。凡是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担保和被担保的现象都十分严重,一旦一家企业出现风险,就会立即形成连锁反应,引发区域性风险。这种现象的发生,显然也是银行与企业逻辑关系被扭曲的结果,这些风险如何考量、如何评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银行单纯地分析某家企业的风险,而不考虑与之相关联企业的风险,其得出的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率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分析的评估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更重要的,对银行如何评价贷款担保的有效性和风险性,将产生颠覆作用。因为,眼下的担保,实质已经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过度担保现象,尤其是互保,已经让贷款风险由单一企业向整个区域蔓延。毫无疑问,银行应当为之承担主要责任。

  不良贷款率的快速上升,以及潜在风险的不断扩大,不仅充分反映了银行在信贷方面存在的风险,更反映了银行在防范风险方面的缺陷。更严重的是,一些银行对此似乎还浑然不知,或者说是明知风险很大,仍然为了一时之需,积累风险、集聚风险。其不合理的逻辑关系是,银行不顾一切地扩大信贷规模,政府不顾一切地为可能出现的风险买单,实体经济则无可奈何地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