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意识,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激励各族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路径、方法和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认真学习和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和根本遵循,有助于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坚定民族自信,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
1
党中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状况,发表和出版的系列讲话、文章及著作中,全方位、多角度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系列鲜明观点和重要论述。迄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写入宪法,写入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成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回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民族性格背景和发展道路背景,成为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关键点,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出奠定了关键基础。
纵观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同年,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明确的表述,彰显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政策、理念中的新动向和新思路。
2017年,党的十九大在修改《党章》中,增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成为全党在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标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中有了崇高的地位。
2019年,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工作重要经验的“九个坚持”之一,并确立为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内容写入其中,进一步体现了这个目标是关乎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一个宏大蓝图。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同年,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到作为新时代党民族工作“纲”的重要位置,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要求全党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新要求。
由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中,提法不断清晰、理念不断创新、地位不断提升,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意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缘自中华民族。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此后,顾颉刚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观点。1988年,费孝通提出“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从秦汉到隋唐,再到元明清,范围更广、力度更强的民族统一,使得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一体化逐步走向成熟。
在近现代救亡图存的共同斗争中,我国各民族产生了同属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184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儿女团结抗争、共赴国难,休戚相关的共同体特征更加凸显,中华民族意识应运而生。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以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各民族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东北抗日联军、大青山支队、回民支队、东江纵队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战在抗日一线,后方各族人民募集抗日物资全力支援前线。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华民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共同称谓。1939年,毛泽东以“中华民族”为题,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立场出发,阐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由中国各民族组成,形成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著名篇章,并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的基本观点。当下,党中央倡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全国各民族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的意识,共同承担中华民族的责任,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家园,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辉煌;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导下,建立起在全国各族人民中能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共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突然搬来的一座“飞来峰”,而是深深扎根于我国各民族的社会土壤中,是党带领各族人民创造的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方略,是党带领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第一,从实现的过程看,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全链条共同体意识,体现在以各族人民为中心的共同体意识,体现各族人民意志、保障各族人民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创造活力、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是全过程的共同体意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通过的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体现在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各民族利益之中,成为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从发展的策略来看,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是贯通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民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维度的全方位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不仅可以通过全国五级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自己的权力,而且我国已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程序化的协商渠道,各族人民的事情由各族人民通过商量协调寻求解决,这就是各族人民共同体意识的真谛。
第三,从覆盖的领域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坚持以各族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理念,贯通于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诸多方面,这就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地位。
3
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根本遵循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按照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根本遵循。在新的起点上,我们需要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存在,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我们需要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意识,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激励各族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我们需要坚定民族自信,确保“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方面的相互深化、相互促进、相互共生、相互统筹,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规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行稳致远。我们需要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凝聚人心,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需要通过树立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既要不断凝练具有共识性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增强文化认同,又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保护和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历史发展中,培育和生长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需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的全过程,不断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各级党委主体责任,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搞好各级各类民族教育。教育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普及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主要途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在切实做好各级各类民族教育中,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进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深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要率先垂范进一步培育和提升全体市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能。一是要提高全体市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人们的凝聚力,并且将有效促进深圳生产力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队伍。从现在开始,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开设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只有培养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队伍,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认识与理解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门综合性新兴学科,我们应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的科学研究,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应的理论体系,通过理论的创新来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实践。四是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建设。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法治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充分发展,依法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高质量发展体系。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