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下,市场环境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VUCA特征)正在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化挑战对全球产业链和经济将产生持久的破坏性影响。因此,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广东积极响应中央的战略决策和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把“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落实的九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在“VUCA特征”的国际环境下,广东要想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阐释从“链长制”深入认识“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所蕴含的经济规律,厘清以“链长制”有效推动“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需处理的几种关系,据此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有利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从“链长制”认识“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所蕴含的经济规律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是循环,而循环的本质就是促进经济活动中所包含的环节、产业、部门、区域的畅通,这种循环既包括国内的畅通,也包括国内与国外的联通。受逆全球化思潮、新冠肺炎疫情、地区冲突等因素影响,这种循环格局受到一定阻碍,进而导致经济活动遭遇中断或分割。因此,保持产业链安全和供应链稳定成为“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首要任务。
在众多因素的冲击下,产业链存在断裂特别是“高端断裂”的风险,这种断裂风险迅速波及上下游企业,致使整个产业链停滞,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市场作为“无形之手”难以修复重大冲击带来的损害,或者说市场的自我修复过程过于缓慢,这可视作“市场失灵”的一种特殊表现。因此,需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对其予以修正。2021年4月,广东推出“链长制”可谓恰逢其时,由省领导挂帅,建立以省长为“总链长”、省领导定向联系负责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协调推进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和重大平台等工作。因此,“链长制”是我省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与“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有效衔接机制。换言之,“链长制”既是“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关键举措,也是“有为政府”的重要体现。
相比其他省市,广东的“链长制”与战略性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发展是最大特色,即以“链长制”培育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链长制”的赋能下,2021年,全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约占GDP的40%,其中,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4.33万亿元,占GDP比重34.8%,同比增长7.3%,与GDP增速基本同步,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0.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远高于全省GDP增速,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链长制”推动“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须处理好三种关系
推行“链长制”不能把范围局限于产业链,还应该协同推进打通创新链、稳定供应链和提升价值链的工作。因此,要更好地发挥“链长制”的作用,还应该加深认识并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是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关系。近年来,在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兴、华为、大疆等高科技企业先后遭受美国制裁,我们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通过要素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严重依赖进口。因此,“链长制”不仅要使产业链自主可控,还要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链,打通阻碍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循环流通的堵点,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二是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率先通过加工贸易融入由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网络,这种分工协作方式造成广东缺乏促进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合作的“链主”企业,企业的分工协作主要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出现。集群合作模式会带来两个后果:一是供应链协同效应较低;二是容易出现产能过剩。因此,“链长制”不仅要使产业链自主可控,还要构建稳定的供应链,应该跳出“集群”思维,培育具有强大整合力的“链主”企业,理顺和构建一种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
三是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关系。广东虽然是全球制造业加工基地,但是高端市场和关键核心技术“两头在外”,早期的“市场换技术”战略也未能换来关键核心技术,这种传统发展模式不仅导致我省制造业产业链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部,且随着欧美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各种“卡脖子”难题使我省正面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局。实践证明,通过进口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出口产生的“技术逆向溢出效应”都是有限的。因此,“链长制”需要协同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自主可控,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国内价值链,进而有效破解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虽然广东“链长制”是以补链、延链、强链为目标的一系列制度设计,但是要以“链长制”有效推动“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仍然需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空间。
一是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2022年4月1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勾勒了美好蓝图并指明了行动方向,但实践中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等问题不利于形成全国大循环,正成为“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障碍。因此,广东“链长制”需要主动融入统一大市场,一方面对接港澳,形成大湾区内区域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对接其他省市,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2020年4月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然而,政绩考核、地方保护等导致要素难以在区域间实现自由循环流动。因此,广东以“链长制”有效推动“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必须同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研究解决战略性产业集群在关键资源要素供给的共性问题。
三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补链先要补资源、延链先要延市场、强链先要强关键核心技术。因此,以“链长制”有效推动“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仍需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这种利用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进口、出口和国际投资,而是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更为重要的是,高水平对外开放要从要素、商品为主的“流动型开放”向规则、标准等为主的“制度型开放”转型。
四是促进产业有序转移。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的用地、用工等成本也在不断攀升。针对这一普遍性问题,2021年12月25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对制造业转移方向、政策环境、合作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作出具体指引,以推动制造业合理有序转移。当前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粤东粤西粤北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的要素成本仍处于相对低位,可以把珠三角部分产业或者生产环节有序转移至有承接能力的地区,变“虹吸效应”为“辐射效应”。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