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城东镇一农企试验“虾稻共作”模式

16.05.2016  17:19
原来,他的稻田不是一般的稻田,而是“虾稻共作”的稻田,每天巡夜查看的是“昼伏夜出”小龙虾的进食、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郑炜梅

  实 习 生  陈晓丹

  在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梅州新田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果惠每晚都要起来数次到稻田里巡夜。原来,他的稻田不是一般的稻田,而是“虾稻共作”的稻田,每天巡夜查看的是“昼伏夜出”小龙虾的进食、生长情况。

  记者日前来到陈果惠的稻田里,只见稻田外围连通沟渠处立着一排防护纱网,旁边还放着一盏盏除虫灯。陈果惠说,“虾稻共作”就是在同一块稻田里养殖小龙虾和种植水稻,他从今年初开始试验该模式,“之前在广州上班时,了解到‘虾稻共作’这种模式在外地已有成功经验,觉得还不错。而梅州生态环境良好,给稻田养虾创造了良好条件,就想引回家乡试一试。”去年,他把这个想法和三个朋友说了后,大家一拍即合,随后到湖南、湖北等地考察,决定引进“虾稻共作”模式。

  在种养期间,他们也有所顾虑,怕龙虾会夹断秧苗致水稻减产,又怕龙虾存活率不高。他们慢慢摸索,逐渐解决了各种问题,放养的龙虾越来越多,成活率也越来越高。“小龙虾的生产旺盛期正是水稻生长的黄金期,而且小龙虾全年都可以养殖,可以为农民增加一笔收入。”陈果惠说,目前,他有百亩稻田采用了“虾稻共作”模式。期间,他将“虾稻共作”的稻田与普通稻田进行实验对比,发现前者水稻的长势比普通稻田更好。“在虾稻共作的田里严禁滥用农药和化肥,只有使用生物农药和无公害农药才可保证小龙虾正常生长,而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害虫等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小龙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在这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小龙虾及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他说,“虾稻共作”可以节省农药成本,小龙虾饵料也相对简单、成本低。

  “虾稻共作”模式可以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前景看好。陈果惠告诉记者,他将继续扩大“虾稻共作”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