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村行大型采风活动系列述评之实业兴镇篇
本报“镇村行”大型基层采风活动已经收官。一年来,记者的足迹遍及梅州38个镇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所到之处都真切感受到了我市山区农村大办实体经济、加快山乡发展的可喜变化。为了改变自身的落后面貌,我市基层镇村大开山门、努力探索发展新路,以实业兴镇,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传统农业加快现代转型
记者在采风过程中听得最多和看得最多的,就是基层镇村发展实体经济的做法和成果。在兴宁坭陂新湖村,种植大户王尚荣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兴办果园,连片种植50多亩金柚和红肉蜜柚,与附近农户合作种植100多亩的富硒大米,成立兴宁市炳氏种养专业合作社,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化经营发展路子。蕉岭县新兴的农业龙头企业延源长寿食品有限公司租用广福镇石峰村2000多亩土地,采取“上半年种植优质烤烟,下半年种植特色农产品”的轮作模式,办起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此类公司化经营的种养业还有很多,其共同特点都是一头扎根农村,一头连接市场。实体经济的发展推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我市广大农村长期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方式渐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集约经营、注重效益的现代化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模式。
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
我市基层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实践中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路子,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提档升级就是其中之一。大埔青溪的官思林利用传统“炙酒”工艺,注资近百万元建起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厂房生产“斯红羊肉酒”,每年可加工山羊4800多头,实现产值150多万元,成为当地农产品加工业的一个品牌。民间资本五华县强兴七目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建起一个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柿花加工厂,年加工鲜柿花果可达200多吨,将大田柿花这一历史品牌做强做大。丰顺龙岗马图村有著名的“红军茶”,但长期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近年来当地实业家饶富强投资1000多万元,成立广东龙岗马图绿茶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先进设备,年产茶叶60多吨,实现总产值1200万元。
随着资本在农村经济的不断注入,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弱项的态势逐渐改变,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农村实体经济也逐渐展现出光明前景。
新兴产业纷纷进驻农村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许多新兴产业开始进驻农村。平远上举兴办“客家相思谷”旅游景区后,带旺了当地的餐饮业,仅景区周边就有8家农家乐饭店。地处兴宁城郊的坭陂镇近年来大力扶持养老服务的发展,首期投资200多万元兴建的“兴宁市爱心康乐园”拥有400多张床位,吸引了城区及周边镇村的老人入住。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环境的改善,畅通的乡道、明亮的路灯、洁净的农舍等,催生了农村物业。目前各镇的垃圾清运基本实现承包经营,五华小都还成立了具有城市理念的农村物业管理公司。电商和物流快递行业也向镇村延伸,仅坭陂就有8家物流快递公司在当地开展业务。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农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适宜投资兴业,这里有越来越多产权清晰的闲置土地可集约经营,有大量优质的资源禀赋可供开发。梅州山乡已敞开胸怀,正在迎接百业兴旺的崭新时代。
(本报记者 张远明)